範蠡是一位具有濃厚傳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大起大落,由布衣客到上將軍,由流亡者到大富翁,以其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深謀遠慮的策略,輔佐勾踐興複瀕於滅亡的越國,滅亡稱霸諸侯的吳國,創造扶危定傾的奇跡,是春秋末期又一位傑出的謀略家。
範蠡,字少伯,又名鴟夷子皮、陶朱公。原為楚宛三戶(今安徽宣城)人,先後移居越、齊二國。生卒年月不詳,大約活動於楚平王、越王勾踐、齊平公在位的年代(公元前五世紀後期至公元前四世紀前期)。青少年時代就失去父母,同兄嫂一起過著貧苦的生活。他曾經拜計然(又名辛文子)為師,研習治國治軍的方策,博學多才,“有聖賢之明”,但是懷才不遇。因而“倜儻負俗”,行為怪異,被視為狂人。直到遇見具有識才之明的文種,範蠡的生活才發生突然轉變。
文種當時是楚國宛陵的地方官,早就聽說當地有賢者,但未能找到。範蠡的怪異行為引起了文種的注意。文種派手下官吏去見範蠡。官吏回報說,他患有瘋癲病,是一個狂人。文種不以為然地一笑,說:“吾聞士有賢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譏;內懷獨見之明,外有不智之毀。此固非二三子所知也。”就是說,“大智若愚”,具有獨特才能的人才往往被人譏笑、詆毀為狂妄無知,一般人難以認識他的真實麵目。於是決定親自驅車拜訪。範蠡避而不見。文種不因碰壁而灰心,再三前去拜訪。範蠡看到文種確是一片誠心,料定文種必然再來,就對他的兄嫂說:“今天有客人來,請借給衣帽一用。”過了一會兒,文種果然來了。二人一見如故,“終日而語,疾陳霸王之道”,“誌合意同”。此後交往日益加深。當時已出逃吳國的伍員(伍子胥)派人邀文種去吳國。文種與範蠡商量何去何從。範蠡分析楚、吳、越三國形勢,認為當時正處於吳越爭雄之時,吳越之間矛盾日益激化,楚越之間存在著聯兵伐吳的關係,“霸業創立,非吳即越”。他還認為,“君子逢時,不入讎邦”,犯不著為伍子胥報殺父之仇而“失故國之親”。因此,他建議去越國,並表示願意和文種一起去。於是,二人先後離楚入越,受到越王允常重用,被任命為大夫。範蠡從此登上政治、軍事舞台。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病亡,他的兒子勾踐繼位。範蠡和文種繼續得到重用,主持越國軍政。公元前494年,勾踐得知吳國加緊練兵,準備伐越,決定先發製人,出兵攻吳。範蠡認為越國實力不充足,準備不充分,時機不成熟,勸勾踐改變決定。勾踐不聽,堅持出兵,以舟師進攻吳國的震澤(今江蘇太湖)。吳軍迎戰越軍於夫椒(今太湖夫山、椒山)。結果,越軍大敗。勾踐率殘餘越軍退守會稽山,被吳軍團團包圍。這時,勾踐方才悔悟,對範蠡說:“當初不聽你的話,致遭如此失敗。現在該怎麼辦?”範蠡認為,為了避免亡軍亡國的結局,唯一的辦法是求和圖存,等待時機,另謀興複。勾踐采納了範蠡的方策,派文種到吳國求和。經過多方努力,始得吳王夫差允許。自此以後,範蠡先是隨勾踐到吳國當人質,過了三年忍辱負重的奴仆生活。被遣返回國以後,又協助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振興越國,伺機滅吳。從公元前482年開始,範蠡以上將軍之職,輔佐勾踐組織和指揮滅吳之戰。經過六年奮戰,終於攻陷姑蘇,滅亡吳國。然後乘勝北進,與中原諸侯會盟,取代吳國的霸主地位,橫行江淮,稱霸中原,國勢達到鼎盛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