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歡慶勝利的時刻,範蠡采取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行動。根據長期的觀察體驗,範蠡認識到,“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勾踐為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如果繼續留在越國,說不定哪一天就要災難臨頭。於是決定辭官退隱。當越軍凱旋到達五湖(今太湖)時,範蠡就婉言提出辭退的要求,說:“為人臣者,君憂臣勞,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於會稽,臣所以不死者,為此事(指滅吳稱霸)也。今事已濟矣,蠡請從會稽之罰。”(《國語·越語》)勾踐假意挽留,軟硬兼施,說:“你聽我的話,我就與你分國而治;不聽我的話,就殺掉你和你的妻子兒女!”範蠡的態度也強硬起來,說:“我知道了。你實行你的命令,我照我的意誌辦事!”遂攜帶財寶和從人“乘舟浮海以行”。勾踐樂得除去一個潛在威脅,並不追尋,同時又劃會稽周圍三百裏為範蠡俸邑,用良金鑄造範蠡塑像,裝出懷念功臣的樣子。範蠡寫信給文種,勸他早日離開越國。信中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其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子何不去?”文種見信,稱病不朝。有人誣告文種將要“作亂”。勾踐借機“賜劍”文種,說:“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文種遂被迫自盡。越國賴以興複的兩大功臣,就這樣落了一走一死的下場。
範蠡從海上到達齊國,就定居在那裏。為了表示對吳國忠臣伍子胥的敬慕和懷念,改名鴟夷子皮。(鴟夷是一種鴟鳥形狀的革囊。伍子胥被迫自殺後,被吳王夫差裝進革囊,投入江中。)他和兒子“耕於海畔”,沒過多久就“致產數千萬”。齊國君認為範蠡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要任命他為相。範蠡認為這並非好事,喟然興歎:“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致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於是,把相印歸還齊君,把財產散發給友鄰,移居於中原地區的交通、貿易樞紐陶(今山東定陶),自稱陶朱公。在這裏度過了他一生的最後歲月。他一麵從事農牧業生產,一麵經營商業貿易,不久又“資累巨萬”,成為聞名遐邇的大富翁。
範蠡從楚到越,由越到齊,無論是治國治軍,還是經營農商,謀必中,戰必勝,事必成,表現了非凡的毅力和才能,以“勇而善謀”、“能屈能伸”著稱於世。所以,司馬遷在《史記》中說:“範蠡三徙,成名於天下”。(以上引語,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滅吳興越之戰,是一場扶危定傾、轉敗為勝的戰爭,因而也是一場依靠堅強毅力和正確謀略取勝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作為主要決策者和指揮者之一的範蠡,“勇而善謀”,“苦身戮力,與勾踐深謀二十餘年”,對取得戰爭的勝利作出了決定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