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孫武:古代中國最偉大的軍事理論家(1 / 1)

孫武(生卒年月不詳),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人。後在吳國任職將軍,著有兵法十三篇,是我國古代軍事史上最偉大的軍事理論家。

孫武原是陳國公子完的後裔。陳宣公時國內發生內亂,陳完逃奔齊國,被齊桓公用為“工正(管理手工業生產之官)”,後改姓田氏。田完四世孫田桓子,任齊國大夫,他以新的封建剝削方式與齊公室爭奪勞動力,據說民眾“歸之如流水”,成為齊國新興封建勢力的代表人物。田完五世孫田書,是孫武的祖父。因“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食采於樂安(山東博興)”,所以其後人改姓為孫。這樣的家族,對孫武進步軍事思想的形成,有一定影響;齊國又是政治、經濟、文化都較發達和軍事理論人才薈萃的國家,這對孫武研究軍事,也提供了方便的條件。齊景公十六年(公元前532年),齊國發生“四姓之亂”,田、鮑兩姓與欒、高兩姓貴族,為爭權而相互攻戰,孫武出奔吳國。吳王闔閭即位後,吳行人(主賓禮大臣)伍子胥推薦孫武與閹閭,獻兵法十三篇。“每陳一篇,王不知口之稱善,其意大悅”。因而被任為將軍,與伍子胥共同輔佐闔間,整軍經武,備戰圖霸。

吳王闔閭三年(公元前512年),闔閭準備大舉攻楚,孫武認為“民勞,未可,待之”。遂用伍子胥“三師肆楚”,俟其“既罷而後以三軍繼之”的方針,組織三支部隊,輪流襲擾楚國。闔閭四年(公元前511年),孫武與伍子胥率軍攻楚邊邑,“拔六(安徽六安北)與潛(安徽霍山東北)二邑”。七年(公元前508年),楚軍攻吳,孫武等率軍反擊,在豫章(大別山東、巢湖西、淮南江北一帶)大破楚軍,並攻占楚國巢邑(安徽桐城、安慶間),俘楚大夫公子繁。九年(公元前506年),楚攻蔡國(河南新蔡),蔡求救於吳。孫武認為這是攻楚良機,遂建議與蔡、唐(湖北隨縣西)聯盟,爾後即佐閹閭率軍大舉攻楚。吳軍沿淮水西進,至淮油(蔡國附近淮水灣曲處)棄舟登岸,深入至漢水地區,大破楚軍於柏舉(湖北麻城東,一說漢川北),又乘勝追擊,連戰連勝,攻占了楚都郢(湖北江陵西北),創造了春秋時期千裏進軍,攻占大國首都的戰例。後至吳王夫差十二年(公元前484年),吳軍大敗齊軍於艾陵時,孫武可能仍任將軍,所以《史記》說吳國“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可見孫武不僅在軍事理論上有輝煌的成就,而且有近三十年的軍旅生活和戰爭實踐,確實是我國曆史上的偉大軍事家。艾陵戰後,孫武的好友伍子胥被夫差所殺,孫武的結局也不得而知。據《越絕書》記載,他的墳墓在今江蘇吳縣東門外。

孫武所著《孫子兵法》十三篇,是我國,也是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軍事理論名著。它比色諾芬(公元前403年~前355年)的、被歐洲公認為是古希臘第一部軍事理論專著的《遠征記》,不僅成書早,而且學術性強。它的內容幾乎涉及到軍事理論中的各個分支學科;而且貫穿著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它是孫武在總結商、周,特別是春秋以來數百決戰爭經驗的基礎上寫出的,對我國軍事理論的發展,產生過巨大影響。茅元儀曾評價說:“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這雖有溢美之嫌,但它確實說出了《孫子兵法》在幾千年封建社會軍事史上的地位與作用。其實,它的一些帶原則性的軍事規律,不僅在封建社會,就是在現代,也仍然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和指導意義;在中國,以至在世界軍事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和享有崇高聲譽。

早在唐朝武則天執政時期,日本留學人員吉備真備就將《孫子兵法》帶回日本講授。法國於1772年,由約瑟夫·阿米歐在巴黎翻譯出版。以後英、德、俄等國也相繼翻譯,世界各大國均有譯本流行。蘇聯軍事家米裏斯坦因評價說:“在這本著作中,孫子總結了當時中國奴隸主所進行的戰爭的豐富實踐,奠定了古代中國軍事科學的基礎。日本現代軍事評論家小山內宏說:“《孫子》的確是一部東方產生的,可以誇耀於世界的有關戰略的書。……就其內容來看,同現代西歐戰略論相比,也毫不遜色。……《孫子》不僅是一部戰略論,還是一部具有深刻涵義的戰爭哲學,甚至對現代戰略戰術也有極大的啟示。”美國軍事理論家、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約翰·柯林斯說:“孫子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孫子》十三篇可與曆代名著、包括二千二百年後的克勞塞維茨的著作媲美。今天沒有一個人對戰略的相互關係,應考慮的問題和所受的限製比他有更深刻的認識。他的大部分觀點在我們的當前環境中,仍然具有和當時同樣重大的意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諾曼底登陸戰中擔任盟軍集群司令的英國元帥蒙哥馬利,在六十年代訪問中國時,曾提出世界上所有軍事學院,都應把《孫子兵法》列為必修課程的主張。美國國防大學,就已把《孫子兵法》中的主要內容,作為戰略學的教材。由此可見其影響之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