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公元630~700年),字懷英,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出身官宦家庭,祖狄孝緒,貞觀年間任過尚書左丞,父狄知遜,曾任夔州長史。狄仁傑自幼好學,明經及第而入仕途。先任參軍、法曹等地方官,後因為官正直,才華出眾,被唐高宗賞識,擢升入朝為官,曆任大理丞、侍禦史、工部侍郎、尚書左丞、都督、侍中、中書令(宰相職)等。死後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追贈司空,追封梁國公。

狄仁傑是武則天稱帝時期的著名宰相,我國唐代傑出的政治家之一。他智慧過人,才華出眾,為官剛正,遇事果斷,敢作敢為,且多謀劃,出計為民,建策為國。他獻策能服智慧聰穎、權謀超群的武則天,堪稱為中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謀略家。

狄仁傑有奇才。但他的才華是經過自己的努力取得的。有三個小故事足以說明。其一,專心攻讀。仁傑幼年時讀書非常專心致誌,亦很聰慧。有一次,他家有個門人犯了公案,縣吏到他家調查了解,家裏的人都殷勤地出去迎接,惟仁傑堅坐讀書,不聞不接。縣吏責備他無禮,仁傑回答說:“書卷中的聖人甚多,我都忙不過應對,哪裏還有空時間顧及偶然到來的俗吏,你又何必責怪我呢!”說得縣吏啞口無言。其二,磨煉基層。仁傑明經及第後,在地方上任不起眼的小官時間很長,但他毫無怨言,剛直用事,磨煉自己。還曾遭人誣陷而坐牢。好在工部尚書閻立本明察秋毫,在審訊中不僅查明了他的冤情,還發現他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讚他說:“仲尼稱觀過知仁,君可謂滄海遺珠矣。”於是薦授他為並州都督府法曹。其時,仁傑家住河陽(今河南孟縣),在赴任路過太行山時,因懷念家人。佇立山頭良久,對左右人說:“吾親所居,在此雲下。”“白雲親舍”這一成語由此而出,並成了遊子們萬古思親的名言!其三,義感同僚。狄仁傑在並州任法曹時,同僚鄭崇質接到命令出使邊遠絕域,此時其老母病,急需照顧。仁傑知其難,便主動向上司藺仁基請求代鄭出使。藺當時正與司馬李孝廉鬧矛盾,見狄仁傑如此講義氣,自愧自己不如,乃主動找李談和,他向李說了狄的義舉後,感歎說:“吾等豈獨無愧耶?”於是兩人相好如初。

儀鳳元年(公元676年),由於狄仁傑長期任職基層,政績顯著,被唐高宗任命為大理丞,是為六品的審判官,此時狄仁傑已四十七歲了,他到任之後,以其剛正不阿和卓越的才華,辦案理獄,深得百姓的擁戴和高宗的讚歎。史載,他曾在一年之內斷積案一萬七千人,沒有一個冤枉而申訴的。他執法嚴整,連皇帝交辦的案件也要按法而行,決不徇私。

儀風元年九月,左衛大將軍權善才,誤砍了昭陵一棵柏樹,按律應處以免職,但高宗要狄判斬,狄再次麵奏說罪不當死。高宗火了,變臉說:“善才斫陵上樹,是使我不孝,必須殺之。”侍臣們都催狄仁傑趕快去執行。但狄毫不懼怕,他知道高宗是個心腸軟,重德禮,能聽善言的人,於是以其淵博的學識,論古比今連諷帶捧,決心用自己的智慧說服高宗不要枉法。他說:“臣聞逆龍鱗,忤人主,自古以為難,臣愚以為不然。居桀、紂時則難,堯、舜時則易。臣今幸逢堯、舜,不懼比幹之誅。昔漢文(帝)時有盜高廟玉環,張釋之廷諍,罪止棄市(停止處死棄屍街頭)。魏文(帝)將徙其人,辛毗引裾而諫,亦見納用。且明主可以理奪,忠臣不可威懼。今陛不下納臣言,瞑目之後,羞見釋之、辛毗於地下。……豈有犯非極刑,即令賜死!法既無常,則百姓何所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後,謂陛下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製殺善才,陷陛下於不道。”高宗越聽越覺得是理,非常佩服仁傑的忠智,立即免去善才的死罪。數日後,擢升狄仁傑為侍禦史。

還有一件事,亦令高宗對狄仁傑的才華深表欽佩。有一次,高宗出幸汾陽宮(今山西靜樂縣),以狄仁傑為隨使,途經炻女祠時,當地傳出了妖言,說什麼誰要是穿著華貴的衣服經過炻女祠,就要遭到大風雷電之災。因此,並州長史李衝玄決定派數萬民工另辟一條禦道。狄仁傑深知這是妖言惑眾,胡說八道。如果另開道路要浪費很多民力財力,還要耽誤時間,於是他製止李衝玄說:“天子之行,千乘萬騎,風伯清塵,雨師灑道,何炻女之害耶?”並照常通過。高宗知道了這件事,讚歎說:“真大丈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