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十二月,高宗病故,武則天把準備繼位的太子李顯貶出京城,讓不中用的兒子李旦當傀儡皇帝,自己以太後身份,臨朝稱製,攬權掌政。這時候,狄仁傑出任寧州(今甘肅寧縣)刺史。寧州是少數民族與漢族雜居的地區,民族關係複雜,狄采取一視同仁的政策,做和睦團結工作,深得各族人民擁護,稱他為狄使君,為其樹立了德政碑,狄因政績顯著開始受到武則天的注意。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武則天任命狄仁傑出任豫州刺史。任內在處理原越王李貞(唐太宗子)兵變的善後事宜上與宰相張光輔發生矛盾。一是如何處理被迫跟隨叛亂的六七百人及其連坐家屬五千多人。張光輔認為都是叛逆者,統統殺掉。狄仁傑則認為他們是“詿誤者”,是被迫脅從的,主張“緩其獄”。他為了把真實情況報給武則天,又不給張光輔等人留下為逆人申理的把柄,采取了上密表的辦法。他在密表裏說:“臣欲顯奏,似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旨。表成複毀,意不能定。此輩皆非本心,伏望哀其詿誤。”武則天部分接受了他的意見,將這批人改判發配豐州(今內蒙河套西北)。二是張光輔是平李貞叛亂的元帥,自恃有功,縱將士搶掠百姓,要求狄多給俸祿給養,狄不同意。光輔怒道:“州將輕元帥耶?”狄仁傑不買他的賬,對曰:“亂河南者,一越王貞耳。今一貞死而萬貞生。”光輔質其何意。仁傑慷慨陳詞說:“明公董戎三十萬,平一亂臣,不戢兵錚,縱其暴橫,無罪之人,肝腦塗地,此非萬貞何耶?……公奈何縱邀功之人,殺歸降之眾,但恐冤聲騰沸,上徹於天。如得尚方斬馬劍加於君頸,雖死如歸。”張光輔理屈不能對,但懷恨在心。還朝奏仁傑不遜,被貶官複州(今湖北沔陽)刺史。
其實,武則天對狄仁傑處理豫州的政策是讚許的,她出於權宜之計暫時貶仁傑的官。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登基稱帝,狄仁傑即被任為宰相。當武則天告訴他:“你在豫州時,辦了許多好事。可是有人讒毀你,你想知道讒毀你的人嗎?”狄仁傑很聰明,他高風亮節地回答說:“陛下以臣為過,臣當改之;陛下明臣無過,臣之幸也。臣不知譖者,並為善友,臣請不知。”武則天感歎狄是一個奇異的人。
長壽元年(公元692年)正月,武承嗣(則天之侄兒)怨恨狄仁傑剛直,指使人誣告其謀反。武則天半信半疑把案子交由來俊臣審理,但吩咐一定要查明真相,不準動刑。
來俊臣是曆史上著名的酷吏,是搞逼供的專家,他並不按武則天說的做,而是按他殘酷用刑和誘供的老辦法逼狄供認謀反罪。這後麵自然有武承嗣的支持。
狄仁傑對來俊臣的為人了如指掌,決定以智謀對付他。來俊臣誘騙他說:“凡罪犯初審認罪的一律不處死刑。”狄仁傑明知是圈套,但他好漢不吃眼前虧,將計就計,痛快地認罪說:“大周革命,萬物唯新,唐朝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來俊臣沒有料到狄仁傑這樣容易上當,竟滿口招供,心中高興,以為可結案交差,隻等處死狄仁傑的時間了。於是將狄送回監中,放鬆了管束。狄仁傑利用看守不備,在被頭上書寫了申冤狀,正尋思著怎樣帶出去,恰巧判官王德壽來找他,想誘騙狄在供詞中牽連陷害自己的仇敵楊執柔,因為楊曾是狄的部下。狄靈機一動,以苦肉之計;不僅沒做出喪天害理之事,反而騙得王為他捎出了申訴狀。
狄的申訴狀很快到了武則天手上,她立即責問來俊臣為什麼要用刑誘供,來當即否認,並說他對狄照顧得很好。武則天要派人去調查,來著了慌,馬上讓手下人注意安排好狄的衣飾吃住,並要王德壽偽造了一份狄的“謝死表”,上報武則天。武則天感到事有蹊蹺,乃親自召見狄仁傑。她問狄仁傑為什麼要承認謀反。狄說:“那時,我如果不承認,早被他們屈打死了。”武又問為什麼寫“謝死表”,狄感到驚奇,回答說:“臣無此表”。武讓侍者拿出來看,細辨是別人代寫的。於是立即放出了狄仁傑。狄終於以智謀免死,但被貶官為彭澤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