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公元708~764年),原籍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縣),契丹人,其父楷洛,原為契丹酋長,唐武後時入朝,官拜左羽林大將軍,封薊郡公。李光弼自幼受父影響,通曉兵法,善於騎射。他為人堅毅果敢,不好嬉樂,富有良好的將帥素質。由左衛親府左郎將,逐步進為河西節度使王忠嗣的府兵馬使,深得王忠嗣的器重。後承襲父爵,率兵征吐蕃、吐穀渾:因功封為雲麾將軍。安史之亂暴發,得到郭子儀的賞識,保舉為河東節度使,委以平定河北、收複東都的重任。
天寶十四年(公元775年)二月,李光弼擔任著“分兵東進,先定河北”的使命,率領馬步兵一萬和太原弩手三千,東出井陘,直取常山郡(治所在今河北正定縣)。真定(今河北正定)城中的三千團練士兵,見唐軍已到,乘機起義,與李光弼裏應外合,殺盡胡兵,捉獲叛將安思義,開城出降。
李光弼決定將真定作為立腳點,先穩定這裏的局勢,再圖進取。為了知彼知己,把握戰機,他采取了“恤民善俘”的政策,對飽受叛軍迫害的當地百姓,給予優厚的撫恤,使他們主動為唐軍出力,探聽叛軍動靜,及時報告。對叛將安思義曉以利害,允許他將功贖罪。安思義感激不殺之恩,便主動獻策,對李光弼說:唐軍遠來,人馬疲憊,難以應付強敵的突襲;胡人的騎兵雖然驃悍,卻沒有沉穩持重的素質,一旦受挫,即渙散鬥誌,那時自有全勝的希望;史思明在饒陽(今河北中南部),距此地二百餘裏,昨夜已發出告急文書,估計前鋒騎兵明晨可至,大軍也將隨後趕來。李光弼根據他提供的這些情況,決定移軍入城,做好充分的防禦準備,先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而後伺機出戰。
李光弼在常山與史思明相持了四十多天,各自尋找戰機。史思明為了扭轉戰局,派兵斷絕了常山的糧道。真定城中戰馬草料將盡,李光弼決定到石邑取草。他派出五百輛糧車,用身著鎧甲的士兵作車夫,命一千弩手隨行護衛,結成方陣前進。沿路攔截的叛軍,懾於弩箭的威力,始終不能得手。史思明又派人襲取石邑,結果也被張奉璋擊退。李光弼為了打破僵局,確保常山不再得而複失,便派人向郭子儀求援。至德元年四月,李光弼與郭子儀合漢,回紇步騎兵共十餘萬,在九門城南,與史思明展開快戰,史思明大敗,收拾殘部逃向趙郡,常山被徹底收複。
李、郭大軍合兵攻克趙郡,史思明又竄入博陵(今河北蠡縣南)。李光弼引兵圍城,久攻未下。這時,唐玄宗聽信宰相楊國忠的讒言,促令潼關守將哥舒翰舍關出戰,以求速勝,結果使二十萬官軍遭到叛軍伏擊,哥舒翰戰敗被俘,舉國震驚。都城長安失去了屏障,唐玄宗倉皇出宮,逃往成都。這一戰略失誤,使叛軍得以長驅直入,所過之處,郡縣不能擋其鋒芒,紛紛獻城請降。李光弼隻得撤去博陵之圍,率兵五千奔赴太原。
太原城中隻有臨時招慕的團練士兵,總數不過萬人,李光弼的精銳主力已隨郭子儀去了朔方(今寧夏靈武西南),史思明見太原空虛,以為吃得開唾手可得,邀集十萬大軍,進攻太原,企圖為入侵朔方打開缺口。太原城中人心惶恐,諸將建議加固城牆,以抵擋叛軍。李光弼說,“太原城周長四十裏,倉猝修築談何容易,何況敵人即將到來,我們不能沒等見到敵入先疲勞自己。”他率領士兵和民夫在城外深挖塹壕,作為第一道禦敵工事。並且命令軍民就便在壕中取土,製土坯數十萬塊。叛軍來到城下,在塹壕邊受阻,李光弼以小股兵力在城外負責阻擊,城中軍民則用事先備好的土坯從容地修繕城牆,將薄弱之處一一加固。
李光弼命人製成發射巨石的人力“大炮”,每拋擲一次,總有數十名敵人被擊斃。攻城的敵軍死傷至十分之二三,不得不退到“大炮”射程以外,嚴密防守。
史思明見搶攻不成,就派三千胡兵到山東運取攻城器械。這些人在回來的路上,遭到李光弼部將的截擊,斬殺殆盡。在戰鬥的激烈時刻,李光弼將自己的辦公和休息地點移至城樓,搭起簡易軍帳,雖然有時路過帥府,從不停留半步。
兩軍相持一個多月,史思明見太原城久攻不下,便想出一個聲東擊西之計,選睛銳騎兵作為“遊兵”,叮囑他們說,“我們攻城北,你們就伺機偷襲城南;我攻城東,你們就去城西,發現破綻就猛烈進攻,一舉拔城。”由於李光弼治軍嚴明,令出如山,守城士兵不敢懈怠,即使在沒有敵人攻城的戰鬥間隙,也從未放鬆戒備。史思明聲東擊西的企圖,完全落空。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九月,史思明留其子史朝清守範陽,自率數萬精兵進攻汴州,直取洛陽。李光弼對部下說:“敵人乘勝而來,其勢凶猛,我們利在按兵不戰,不利於速勝,洛陽不能固守,諸位有何高見?”有人認為應該繼續後撤,憑潼關之險固守,挫敵銳氣。李光弼說:“固守潼關,可能萬無一失,但兩軍兵力相當,貴進忌退,寸土不讓。現在無故棄地五百裏,就會助長敵人的聲勢。不如移軍河陽,與內地相呼應,進可攻,退可守,使敵人不敢西侵,取伸屈如意的猿臂之勢。”有人質疑說:“洛陽是帝都,您怎麼棄而不守呢?”李光弼說,“若想守住洛陽,則附近郡城必須派置適當兵力,敢問諸位,哪個能守住這些城邑呢?”李光弼果斷地作出決策,派人將官吏的眷屬轉移到潼關以西,並動員洛陽城中的百姓出城避敵,隻給敵人留下一座空城。又命人將大量的油、鐵等物資運入河陽,以備守城之用,李光弼親率五百騎兵,為大部隊殿後。這時史思明的小股先頭部隊已經到了洛陽城外的石橋附近。諸將請令說:“現在我們是由洛陽向北繞行呢?還是直走石橋呢?”李光弼果斷地說:“直走石橋!”天色漸暗,李光弼命士兵打起火把,緩速行軍。由於隊伍嚴整難犯,敵人隻是遠遠地跟在後麵,不敢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