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伊紮克·拉賓:鐵拳與橄欖並重的政治家(1 / 2)

伊紮克·拉賓,1922年3月1日出生於耶路撒冷,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猶太人。1937年,拉賓考入了卡杜裏農業學校。聰明好學的拉賓第一學年就得了頭等獎學金。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迫使他投筆從戎。1941年6月,拉賓參加了左翼猶太人組織領導的秘密武裝哈加納的帕爾馬契,曾同英軍一起轉戰敘利亞和黎巴嫩。1945年,拉賓成為帕爾馬契第一營的訓導主任,他在一次營救關在海法市的200名猶太移民的行動中,表現了出色的軍事組織才能。

1948年5月1日,有“以色列之父”稱號的本·古裏安宣布以色列國成立。翌日,阿拉伯聯盟5個成員國埃及、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的軍隊相繼進入巴勒斯坦,第一次中東戰爭遂告爆發。年僅26歲的拉賓被任命為帕爾馬契新建的“哈雷爾旅”的上校旅長,在耶路撒冷前線作戰,為以色列的新生立下了汗馬功勞。戰後,拉賓作為以色列軍事代表團成員參加在羅得島與阿拉伯國家舉行的停戰談判。此後,拉賓步步高升。1950年,擔任總參謀部作戰部長。兩年後被送到英國坎特伯雷皇家參謀學院深造,為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補上了重要的一課。回國後出任軍訓部長。1956年4月又被任命為北方軍區司令,軍銜晉升為少將,1964年1月拉賓實現了他從一個普通士兵到總司令的願望,擔任了以軍總參謀長,榮膺中將軍銜。

“六五”戰爭後,拉賓隨即退役從政。1968年,總理梅厄夫人任命他為以色列駐美國大使,官位雖不高,但其份量則是實在的不輕。在華盛頓的外交場合中,拉賓開始有些不適應,他盡可能使自己融於優雅大度、文質彬彬的環境中,可美國的政治家們還是覺得這位將軍大使過於冷峻和嚴厲。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拉賓的智慧、魄力對美國政治好奇以及他那外向的妻子的魅力,很快就在華盛頓成為新聞人物。

幾年的大使生涯,無疑使拉賓眼界開闊不少,學到了很多槍炮以外的東西。1973年,拉賓被召回國。次年出任勞工部長,很快成為工黨的核心人物之一。這時對政治還不是運用自如的拉賓,卻在一個偶發事件中“撿”來了一個總理。1974年6月,梅厄政府因“贖罪日”戰爭(即第四次中東戰爭)給以色列造成巨大損失而引咎辭職,52歲的拉賓戰勝西蒙·佩雷斯,當選為工黨領袖並被推上總理寶座,成為以色列最年輕的總理。

1975年8月底,美國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在與埃及總統薩達特進行數小時的談判後,匆忙趕往以色列,雖然天色已晚,但拉賓總理卻堅持要與基辛格會晤,精疲力倦的基辛格在拉賓的辦公室同他討論了一整夜。拉賓的策略使以色列如願以償:美國承諾不與阿拉法特的巴解組織談判,以色列獲得了約20億美元的軍事和經濟援助以及一個最先進的F—16戰鬥機中隊。

1977年4月辭去工黨領袖和總理之職。一個月之後,工黨在大選中敗北,利庫德集團取代工黨主宰了以色列政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