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的曆史上,沒有哪一位總統可以在總結自己的政績時聊以自慰地說,在他執政期間,“不曾有一個公民因戰爭流過一滴血。”也沒有哪一位總統在退休後比卡特更風光。諾貝爾和平獎評審委員會2002年10月11日宣布,將2002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已是78歲高齡的美國第39任總統吉米·卡特,以表彰他“數十年來孜孜不倦努力尋求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衝突、推動民主和人權、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
吉米·卡特1924年10月1日出生於美國佐治亞州普蘭斯一個花生農場主家庭裏,1946年畢業於馬裏蘭州美國海軍軍官學校(即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獲理學學士學位,隨後在海軍部隊服役7年。卡特1953年因父親去世,退役回家鄉經營卡特農場、卡特倉庫等業務,並開始從事政治活動。1962年他步入政壇,1970年至1974年任佐治亞州州長,以積極消除種族歧視及辦事富有實效而贏得聲譽。1977年,他作為民主黨提名的候選人在競選中獲勝,登上美國的權力之巔。1980年競選總統連任失敗,於1981年1月回到他的家鄉重新經營農場。
卡特執政期間美國外交取得了不少的成功,特別是在調解國際爭端方麵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他把巴拿馬運河的管理權移交給了巴拿馬,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促使以色列與埃及達成了戴維營協議,拯救了美國在伊朗的人質。
美國從1977年開始,對石油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同時能源危機不斷爆發。美國石油主要來源於中東地區,當時埃以矛盾加深,不僅直接影響到美國在中東的石油利益,同時可能導致蘇聯對該地區的進一步滲透。因此,卡特下決心要扭轉這種不利於美國的局麵。但中東矛盾錯綜複雜,大致可以分為土地歸屬、以色列的安全、巴勒斯坦人的權利等三大問題。卡特權衡利弊,還是下決心試一試,他要充分運用自己的威望和外交才幹,運用自己的外交謀略,爭取在解決中東問題上發揮作用。卡特在擔任總統職務之前就訪問過以色列,他認為猶太教和基督教在倫理上有共同性,猶太人建立自己的家園是符合聖經教義的,因此他重視以色列的安全,這是與許多美國人的想法一致的。卡特總統在中東進行了穿梭外交,促進解決了埃以談判中懸而未決的問題。直至1979年3月26日,埃以雙方終於在白宮正式簽署和平條約,結束了雙方長達30年的敵對和戰爭狀態。
前伊朗國王巴列維政權是1953年在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策劃下建立起來的,美國為其在中東的石油利益,一直支持這個殘暴的專製政府。1977年,在民族主義和宗教複興主義領袖霍梅尼的號召下,伊朗爆發了針對美國的反國王暴政怒潮。1978年,伊朗全國發生了要求廢黜國王的總罷工和示威遊行。巴列維盡管有美國的支持,還是抵擋不住全國要他下台的浪潮,隻好接受了要他離開伊朗的要求。美國以同意治病為由接納了巴列維。這引起了霍梅尼政府的不滿,於1979年11月4日逮捕了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的大使及官員共52人。此後的400多個日日夜夜,卡特為營救這些人質而絞盡腦汁。他請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人充當美國與伊朗談判的中間人,並以資產談判作為人質的籌碼,直至1981年1月20日,新總統就職,他離開白宮那一天,人質終於被釋放。雖然人質事件是直接影響卡特連任的重要因素,但人質的安全返美不能不說是卡特施展外交謀略鍥而不舍地進行多方外交努力的結果。
卡特在退休之後常常作為美國總統的特使去調解那些棘手的國際糾紛與衝突。其中,他成功地調解海地危機最能體現卡特堅忍不拔的外交才華和謀略。海地是加勒比海中一個麵積不足3萬平方公裏的小島國,1992年建立了以塞德拉斯將軍和畢安比將軍為首的軍政權。美國不願看到自己的後院有這個軍事政權,自它建立以來,美國用盡了包括外交說服、經濟封鎖和軍事威脅等種種手段來取締它,但毫無結果。1994年,美國為了維護其超級大國的臉麵,決定用武力拔掉這個釘子。9月15日,克林頓宣布,如果海地軍人首領不主動交權和離開海地,美國將用武力強製他們下台。克林頓在他的上述講話一結束,就立即任命前總統卡特作為特使前往太子港斡旋,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決美國同海地間的衝突。克林頓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麵是他認為卡特有很高的威望,在調解複雜的國際衝突方麵經驗豐富,善於使用謀略手段;另一方麵他認為,如果卡特調解失敗,他出兵海地就名正言順了,對國內也好交待。克林頓給卡特提出的任務是:在9月18日中午12時之前達成一項協議,隻要海地軍人政權首領同意下台,也可以不要求他們離開海地。到9月18日下午7點30分,終於達成了協議。該協議規定,議會最遲於10月15日前通過大赦令,塞、畢等3人提前退休,阿裏斯蒂德總統返回海地。7點45分,該協議傳回白宮。8點正,克林頓下令撤銷入侵計劃,正在飛往海地的飛機返回美國基地。一場即將發生的流血衝突在卡特的堅持和努力下,終於通過和平談判得以化解。可以說,如果卡特在危急關頭稍有動搖,結果就會是另一種樣子。這一事件使卡特在國際上贏得了巨大的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