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德國總理格哈德·施羅德是一位風度翩翩的政府總理,同時也是一位言而有信的外交家。他在對外事務方麵的信條是:力求做到“言而有信,始終如一,言行一致”。
格哈德·施羅德1944年4月7日生於德國北威州德特莫爾德市莫森貝格鎮,1963年加入德國社會民主黨。1966年至1971年在格丁根大學法律係進修法律專業並通過第一次國家考試,1972年至1976年通過第二次國家考試並獲得律師資格。施羅德1978年至1980年擔任社民黨青年組織主席,1980年至1986年當選為聯邦議員,1989年起為社民黨主席團成員,1986年至1990年任下薩克森州社民黨議會黨團主席。1990年至1998年擔任下薩克森州州長。1998年9月27日,在德國第十四屆聯邦議院選舉中當選為德國總理。2002年12月21日,施羅德當選美國《時代》周刊年度歐洲新聞人物。
施羅德主張,國與國之間要通過和平協商和談判解決問題,不能動輒付諸武力。2002年9月,正當美國正緊鑼密鼓準備對伊拉克動武之際,一則有關德國司法部長將布什的做法與希特勒相提並論的報道,使布什大為惱火。施羅德總理對布什表示道歉。他致信布什說:“我想告訴您的是,對於德國司法部長的言論冒犯了您這一事實,我感到非常遺憾。……‘我向您保證,我的政府中絕不允許存在將美國總統與那樣一個罪犯聯係在一起的人。”道歉歸道歉,但德國反對美國等國對伊拉克動武的立場決不改變。德國總理施羅德和外長菲舍爾多次在國內外不同場合表示了反對美對伊動武的強硬立場,並從外交上最大限度地聯合法、俄、中等國對美、英、西“打伊倒薩”進行牽製。
與西歐其他大國相比,中德建交相對較晚,但兩國關係的發展卻後來居上。經貿關係名列歐盟榜首。中德貿易額相當於中國同歐盟15國貿易的1/3左右,超過英法兩家同中國貿易的總和。發展合作卓有成效。德國自1982年起向中國提供無償的“技術合作”資金,從1985年起提供軟貸款性質的“財政合作”,迄今兩項合作進展順利。聯邦政府還結合大項目提供專項貸款或混合貸款。這種合作對促進中國的改革開放、改善基礎設施、扶貧脫貧、環境保護、培訓人員以及大項目合作起了促進作用。施羅德認為,向中國提供發展援助,——方麵表明了德國政府對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善意,但同時也幫助了德國擴大工業產品市場和增加就業,因而是一種互利互惠雙贏的合作。施羅德支持中德兩國在科技、教育和文化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全麵發展。自1978年兩國政府簽訂《科技合作協定》以來,科技合作官民並舉,遍及各個領域,形成了多層次、多渠道的格局,雙方都獲益匪淺。兩國教育合作碩果累累。德國是中國派遣留學人員最多的歐洲國家。目前中國在德國的留學人員多達1.2萬多人,德國洪堡基金會每年對外提供的500名獎學金名額中,中國占13%,位居各國之首。德國近87所大學與中國近200所大專院校建立了校際關係。兩國文化交流相當活躍,實現了若幹規模大、吸引力強、影響廣的項目,對增進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重要作用。省州和友好城市關係遍布全國。德國各州在中國都有對口的合作夥伴,雙方交往疏密不盡相同,但多數運行良好,促進了人員交流和相互了解,推動了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