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果爾達·梅厄:以色列的女外交部長(1)(1 / 2)

果爾達·梅厄是世界上第一位女外交部長(1956~1966年),曾任以色列總理6年。

1898年3月,梅厄出生在俄國。她的童年充滿了憂鬱和驚恐,心情壓抑,沒有歡樂。

1947年11月,梅厄以猶太人協會政治部首腦身份,要求會見約旦國王阿卡杜拉。阿卜杜拉答應在約旦邊境的納哈雷因一幢房內秘密會麵。梅厄帶著猶太人的阿拉伯專家伊利亞胡·沙遜同去。雙方見麵後,一麵喝咖啡,一麵親切地會談。國王保證,他不會參加阿拉伯人對猶太人的任何進攻,他始終是猶太人的朋友。他說,他同猶太人一樣,需要和平高於一切。他們有一個共同敵人,就是耶路撒冷的穆夫蒂哈吉·阿明·侯賽因。如果聯合國決定巴勒斯坦分治,他將把阿拉伯部分並人他的王國。最後雙方同意在聯合國投票後,再會談一次。阿卜杜拉承諾不參戰,對猶太人當然是夢寐以求的大好事,可是,好事古難全。

1951年7月,阿卜杜拉被阿拉伯人暗殺。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向埃及、敘利亞、約旦發動突襲,第三次中東戰爭(又稱“六·五戰爭”)爆發。戰爭使阿拉伯人慘遭敗北,蒙受奇恥大辱,義憤填膺;以色列大獲全勝,舉國歡騰,趾高氣揚。11月22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242號決議,聯合國秘書長任命瑞典駐蘇聯大使貢納爾·雅林為特派代表,前往中東與有關各國進行接觸,商討實施決議中各項規定的辦法,以實現和平。雅林前往中東與各方頻繁磋商,未有結果。因為阿、以雙方分歧太大,國際上進行的各項調解,也都未能找到雙方願意接受的解決辦法。阿拉伯方麵要求“消除侵略痕跡”,收複戰爭中被以色列侵占的土地;先收複失地,再談判實施242號決議中的其他條款;不與以色列直接談判。以色列要求同阿拉伯國家麵對麵的談判;在不放棄這次戰爭中所占領的大部分土地基礎上劃定“安全和公認的邊界”。它力求既得到阿拉伯土地,又得到阿拉伯承認。美、蘇從各自的利益出發,都希望保持中東“不戰不和”的局麵。

從1966年至1969年,梅厄擔任以色列執政黨總書記。“六·五戰爭”,以色列取得勝利。戰後,梅厄同許多以色列人一樣,帶著全家“得意洋洋和無憂無慮”地玩了幾天,在新占領的地區內“縱情”旅遊,並宣布不管要失去多少輿論上的同情和金錢,也不管承擔多大壓力,以色列決不從停火線上撤退。1969~1974年,梅厄擔任似色列總理。在她擔任總理之初,一方麵對阿拉伯國家的“消耗戰”(小規模的襲擊)“重重地還擊”,另方麵雖表示希望實現和平,但又“拒絕任何有關中東的解決方案”,認為以色列的阿拉伯鄰國一個也不能信任。1973年3月1日,她前往美國要求軍援,在與美國總統尼克鬆會談時聲稱:“我們的日子從來沒有這麼好過。”她認為,以色列軍事上堅不可摧,阿拉伯人不會采取軍事行動,僵局對以色列十分安全。保持現狀的時間越長,以色列就越能鞏固它所占據的土地。

“十月戰爭”對以色列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色列不可戰勝的神話頃刻破滅,舉國上下充滿著悲觀失望、暴躁不安的情緒。人民渴望和平,希望這是最後一次戰爭。遊行抗議不斷,其中包括後備軍人,指責軍隊缺乏準備是由於領導人的錯誤和自滿,要求梅厄和國防部長達揚辭職,並將所有可能對所發生的事件有責任的領導人予以清除,反對黨更是把梅厄攻擊得體無完膚。統治集團內部爭吵不休,互相埋怨和推諉責任。

梅厄在她撰寫的自傳《我的一生》中,有兩處談到以色列和中國的關係。一是責備中國不願建立中以關係,說以色列是第一批承認中國的國家之一,但中國對以色列在北京開設大使館一點興趣也沒有。以色列曾派一個貿易代表團訪問中國,並邀請中國也派一個代表團去以色列,對此,中國連答複也不願答複。有些以色列人認為,以色列與中國人交朋友的努力還不夠,而她一點也沒有把握以色列還可以做得更多。她表示,那種以為隻要能夠和中國談談,就可以得到他們的理解,這是幻想。二是指責中國“全力支持阿拉伯人進行反對以色列的鬥爭”,對英、法、以三國侵略埃及戰爭作出強烈的反應,並不斷向巴勒斯坦提供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