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重視發展與中東國家的友好合作關係,但梅厄並不了解中國對中東的政策。1954年9月13日,周恩來總理在一屆人大第一次會議上說,中國希望同中東、近東國家和非洲國家發展事務性的關係,以增加互相的接觸和了解,並創造建立正常關係的有利條件。所以中國曾經采取積極措施來促進與以色列的關係。同時,中國反對一切外來侵略,尤其是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國家的侵略,支持中東國家反帝、反殖、反霸、反侵略的正義鬥爭。
中國在中東問題上主要是反帝、反霸、反對以色列的侵略擴張,不針對猶太民族和猶太人民。1956年5月,周恩來總理對一個阿拉伯國家的代表團說,現在我們與以色列沒有外交關係,因為它侵略阿拉伯國家,但不能說,將來以色列不進行侵略時,我們也不承認。1965年,周恩來總理向巴勒斯坦朋友表示不同意否定以色列的存在。在另一場合,周總理還說,不能設想一旦以色列願意和平友好時,還不承認它。所以當1979年埃及和以色列簽訂和平條約以後,中國逐漸調整對以色列的政策。1991年10月,中東和會召開後,中、以即於1992年1月建立外交關係。
梅厄是中東的風雲人物,以色列國締造者之一及領導層中核心人物之一,為猶太複國主義事業貢獻一生。她平易近人,不擺架子,演說富於煽動性,在以色列聲望甚高,得到群眾信任。但“十月戰爭”中,由於領導不力,判斷失誤,事後又不勇於承擔責任,諉過於下級,以致人們要求她辭職,組織新內閣得不到支持,聲望明顯下降,終於在1974年辭職。
若澤·巴羅佐:
身為歐盟主席的“鐵嘴外交家”
直到2004年6月29日,葡萄牙總理若澤·巴羅佐在歐洲政壇的“政要排行榜”上,還是一個無名小輩,葡國以外的人對他所知甚少。6月29日,歐盟特別首腦會議突然宣布:提名葡萄牙總理巴羅佐為歐盟委員會主席候選人。巴羅佐“一夜成名”。其實,巴羅佐在葡萄牙國內和英國首相布萊爾一樣,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政治金童”,更享有“鐵嘴外交家”的美譽。
1956年3月23日,巴羅佐出生於葡萄牙首都裏斯本,祖上是葡萄牙北部的貴族。他從小性格外向,交際能力很強。12歲時,他以一首政治宣傳詩《學校應成為社會進步的手段》參加詩歌比賽並獲獎,表現出與他的年齡很不相符的政治意識。
1973年,17歲的巴羅佐考入裏斯本大學法學院,成為一名聰明勤奮、品學兼優的好學生。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爆發了推翻獨裁政權的“4·25革命”。剛上大二的巴羅佐政治熱情高漲,把政治當成了自己一生的使命。他加入了由“無產階級政黨重組運動”(一個極左組織)主辦的“馬列主義學生聯合會”,活躍於裏斯本市中心的卡蒙斯廣場,散發傳單,呼喊口號,成為一名學運積極分子。但很快,個性溫和的巴羅佐發現自己與該組織的激進和極端路線格格不入,隨即與之決裂。脫離左翼運動後,巴羅佐到日內瓦大學經濟社會科學院政治學係學習,攻讀歐洲研究專業,並取得政治學碩士學位,隨後又到盧森堡國際大學研究生院和歐洲大學研究生院進修,成為一名精通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的青年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