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果爾達·梅厄:以色列的女外交部長(2)(1 / 2)

1980年,葡民主人民黨創始人、時任葡萄牙總理的薩卡爾內羅因飛機失事不幸身亡。薩氏的遇難給巴羅佐帶來不小的震動——他是薩氏的堅決擁護者和崇拜者。為紀念自己心目中的領袖,巴羅佐旋即放棄“學者道路”,投身政治,加入了民主人民黨。這是巴羅佐政治生涯的開始,從此,他與該黨(後改為社會民主黨)風雨同舟,榮辱與共,至今已24個春秋。1985年,葡政壇元老席爾瓦當選總理,組閣時,這位老政治家看中了年僅29歲的巴羅佐,請他出任內政部助理國務秘書,並對身邊的人說,“這個小夥子日後必成大器”。這是巴羅佐第一次擔任政府高官,同時也是葡政府最為年輕的閣員。

1999年,巴羅佐被推選為社會民主黨全國委員會主席,擔負起領導該黨的重任。

2002年3月17日,社會民主黨在葡萄牙議會選舉中勝出,作為執政黨領袖的巴羅佐順理成章地出任政府總理。

2004年6月17日深夜,布魯塞爾歐盟總部的新聞大廳內燈火輝煌,座無虛席,擠滿了來自各國的記者。

此時,歐盟擴大到25國後的首次首腦會議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會議的中心議題就是確定下一屆歐盟委員會主席的人選。按照日程安排,今天是會議的最後一天,應該是揭曉結果的時候。歐盟委員會是歐盟的常設機構和執行機構,相當於歐盟的“國務院”,歐盟委員會主席則相當於歐盟的“國務院總理”。對外,他要負責提升歐盟的國際形象和地位,對內,則要負責維護歐盟的內部秩序,可以說既名聲在外,也握有實權。這個肥缺究竟花落誰家?“老記”們議論紛紛。

歐盟主席難產,不僅急壞了等待新聞的記者,也愁煞了埃亨。歐盟委員會現任主席普羅迪將於今年10月底卸任,而新被推選的主席人選需要經過歐洲議會的批準方能開始組閣,推選新主席人選已迫在眉睫。作為歐盟輪值主席,這是埃亨施展外交、擴大影響的好機會,豈能錯過?可是,歐洲各國,尤其是法、德、英等大國眾口難調,前麵幾位呼聲甚高的人選落馬出局便是最好的佐證。目前,誰能勝任這個職位似乎已在其次,首要的是找到一位令各方都能接受的人選。埃亨絞盡腦汁,冥思苦想。突然,一個最佳人選在他的腦海裏閃現出來:此公外長出身,擅長在各種矛盾糾合處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點。事不宜遲,埃亨隨即與各國領導人打電話通氣、磋商,並提名巴羅佐為正式人選。出人意料的是,原本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法、德、英等大國相繼點頭,表示支持!

圍繞歐盟委員會主席人選的爭執終於顯現出一絲解決的曙光。

27日,埃亨麵帶喜色地對媒體宣布:“我能夠確定,在出任主席問題上,葡萄牙總理巴羅佐獲得了壓倒性支持。”在埃亨看來,巴羅佐出任主席的勝算已有九成。

法國前總理羅卡爾曾經十分形象地說,“歐洲的馬達需要一隻老虎”。從理論上講,每製定一項政策都要吵到身神俱憊才肯最終妥協的歐盟委員會確實需要一位“強勢掌門”。然而,理論與現實往往是相悖的。何況,對於一個來自歐洲小國的歐盟委員會主席來說,巴羅佐即便有心扮演這隻“老虎”,恐怕也是“狐假虎威”,難以服眾。如何在各成員國之間保持平衡,加強歐盟的凝聚力,進而帶領歐洲穩步前進,這才是巴羅佐麵對的現實與挑戰。

對於自己的新角色,巴羅佐的解讀是:“不同集團之間的平衡點”。他並不想建立一個和各國政府對立的委員會,這和他的前任普羅迪“最強有力的歐洲領導人”的呼聲迥然不同。巴羅佐說:“作為委員會主席,我的作用是聯結,而非分裂……伊拉克問題的確使歐洲產生裂痕,但現在重要的是尋找共同點。”他說:“歐盟各成員國之間由於歐盟新憲法和伊拉克問題而關係緊張,現在歐盟僅僅需要一劑藥:平等。我們需要相互平等對待。我們需要在大國和小國之間、富國和窮國之間、中心國和邊緣國之間保持平衡。”

應該說,巴羅佐摸到了歐盟的命脈,但問題是他如何在“不同集團之間的平衡點”上充分演繹自己的政治才華?如何跳好這段“平衡木上的芭蕾”?要知道,稍有不慎,就可能摔落“木”下,身敗名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