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巴托莉
出生地:意大利羅馬
生卒年:1966—
曆史評價LiShiPingJia:巴托莉是當今世界極負盛譽的一位次女高音歌唱家。
1966年6月4日巴托莉生於羅馬,她的父親是羅馬歌劇院合唱團的成員,母親是抒情女高音,父親給巴托莉起了個意大利女孩很普遍的名字——Cecilia,這也是西方神話中音樂保護神的名字。也許受到女神的保佑,巴托莉的事業可謂一帆風順。巴托莉自幼喜歡音樂,母親是她的啟蒙老師,而且因為生活在歌劇院這樣的環境裏,巴托莉從小就耳濡目染,浸淫在音樂之中,她說過:“我是在團體中成長的,我渴望有觀眾來看我的演出,是真正喜愛音樂而來,是為了作曲家而來!”母親對巴托莉的要求十分嚴格,他了解女兒的音色、音質,巴托莉的天分很高,關鍵在於適當地引導。
1985年,巴托莉參加了羅馬電視台組織的“天才”節目,第一次亮相就與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裏恰蕾利合作演唱《霍夫曼的故事》中的《船歌》,同時還演唱了《塞維利亞的理發師》中羅西娜詠歎調,巴托莉姣好的容貌與驚人的聲樂技巧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切茜莉婭初露鋒芒。1986年,巴托莉的演唱輕鬆自如,得到台下著名指揮大師卡拉揚的讚許,晚年的卡拉揚竭力提攜後輩,於是,巴托莉幸運地被邀請參加1990年薩爾茨堡複活音樂節。當時巴托莉的保留曲目大多是羅西尼的,而卡拉揚要求她演唱的是巴赫的《B小調彌撒》,這對巴托莉是重大考驗,巴托莉特意跑到薩爾茨堡跟卡拉揚一字一句演唱,卡拉揚教會了巴托莉提高音樂修養,而且也知道了應當用清澈透明的音色詮釋樂曲,可惜,卡拉揚沒有等到正式指揮《B小調彌撒》就去世了,巴托莉認為這是她的終生遺憾。
1989年,巴托莉在羅馬歌劇院首次登台演唱《塞維利亞的理發師》中的羅西娜,引起轟動,人們驚呼羅西尼時代的羅西娜重返人間,長期以來,羅西娜由許多女高音詮釋,即便是女中音演唱也用較高的音域來表現,而巴托莉卻返璞歸真,恢複了這個花腔女中音角色的真正神韻,巴托莉認為花腔唱段是展現自己的一種方式,但並不是純粹賣弄技巧,當自己融入某個角色的時候,那就是歌唱藝術震撼人心的時刻,即便是《他的聲音多溫柔》那樣輕快的樂曲依然要表現出羅西娜對愛情的堅定決心,而不是輕佻的浮想聯翩。這次成功為巴托莉贏得了聲望,漢堡、蘇黎世、科隆等地歌劇院相繼邀請她出演歌劇。
1990年7月,巴托莉參加了在紐約舉行的莫紮特音樂節,當時他演唱的莫紮特角色得到了廣泛認同。巴托莉的藝術道路從音樂會開始,從唱片錄音開始,這與許多由比賽出名或者由演唱歌劇而成名的歌唱家有很大不同,巴托莉的成長依賴了傳媒的幫助,使世界在最短的時間裏了解到她的存在。巴托莉是非常幸運的,Decca唱片公司的音樂總監與資深製作人克裏斯托弗·雷本慧眼識才,在巴托莉默默無名時就與她簽定了長期合同,並力排眾議發行了巴托莉的首張專輯《羅西尼詠歎調》,獲得了20萬張的銷量,並且上了“告示牌”古典排行榜,成為當年古典音樂唱片發行的奇跡,巴托莉也成了首錄專輯即獲成功的典範。此後,接連發行了《莫紮特肖像》和《詠歎調集》的唱片,都得到了理想的銷量。
相關鏈接
次女高音
次女高音(或稱為女中音)是音域占A3—A5的女歌唱家。次女高音的音色界乎女高音及女低音之間,聲帶通常比女高音略長和寬,高音厚實、有力,中聲區聲音特別豐滿圓潤。
次女高音與女高音相比略遜一籌,他們擁有較暗沉的音色,在歌劇中多半擔任壞女人或是老媽媽的角色,例如威爾第歌劇《阿依達》中的阿姆內麗絲公主。當然也有一些作曲家特別偏愛次女高音,便賦予她們重要的擔綱機會,像羅西尼歌劇裏,經常需要花腔次女高音來展現他們的聲樂技巧,如《塞維利亞理發師》中的羅西娜;而比才的《卡門》,更是讓次女高音大顯身手。還有那些原先是女中音的重要角色,由於需要有更激昂的情緒,也可能於交給音域接近的次女高音演唱,例如馬斯卡尼《鄉村騎士》中的羅拉、普契尼《外套》中的弗呂戈拉、瓦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中的瑪達琳娜、貝爾格《露露》中的格施維茨伯爵夫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