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5月26日逝世,28日安葬於家鄉梅斯基爾希,終年87歲。
海氏從存在的角度解構了西方的哲學史,認為人類的曆史就是存在(道,本源,存在的存在)的真理被遺忘的曆史。海德格爾認為是“道”“無”是世界的本源。所以在其哲學的核心處與中國的老子很有相似。他認為時間性是人的存在方式!世界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統一,是一切關係和意義的總和。
海德格爾從胡塞爾的現象學(研究意識如何看到我們所看到的)出發,(胡塞爾“觀察”到任何意向性活動都隻能在一定的視域或邊沿域中運作,比如:當我們的感性直覺要“看”清桌上的一張白紙時,我們必須已經看到了這張紙周圍的環境及其中的各種物件,比如桌子、筆……等等。再比如羅素的摹狀詞理論,其實其本質就是這因為事物的缺乏性而導致的事物的相互依存的現象—沒有他物,何來此物?同理,廣義相對論中參照係的選取,混沌理論中的複雜體係等也可作為例證。)並將胡塞爾的視域擴大為我們的整個生活世界,並進一步推至到生活世界的視域——即存在,並從東方老莊那得到啟示,來追問存在(無,道),寫出《存在與時間》。
由於海德格爾在未完成的《存在與時間》中將太多的筆墨用於對人之此在的所謂基礎存在論的討論作為切入點來通達大道,而未直接從在先進入道之中後接著返回於世界再來用道統攝一切,而使得該書有喧賓奪主,怠慢了使此在之所以此所在的存在,以至看似太過人本而反而遺忘存在之嫌。因此放棄完成存在與時間一書反而是海德格爾在真理之路上以退為進的明智之舉。所以後期的海德格爾在方法切入點就改善了。而這個改變也使海德格爾的哲學徹徹底底地形而上學化了,導致很多人對海氏的理解更加墜入了雲裏霧中。
——傳世佳言——
存在的不可定義性並不是叫我們取消對存在的意義的追問,而是逼使我們去正視它。
我們這樣來思人的偉大本質:它屬於存在的本質,存在需要它將存在的本質保護在其真理之中……我們深思:我們必須如何去思?
海德格爾認為科學源於前科學世界,即人的生活世界,語言世界,藝術世界……此乃所有文化之共有。
海德格爾認為科學源於前科學世界,即人的生活世界,是人的結構對於直觀世界的直覺式的概念化,對應於有限存在者,所以先入為主的自然主義科學一開始就跳過了存在本源問題。
所以,科學方法不是解決哲學問題的金鑰匙!盡管可作參考。
在海德格爾後期,他認為人的任務是傾聽存在的呼喚,所以後期轉向詩歌等藝術。並認為隻要任何是人的圖謀和思想都不能引起現狀的改善。人的思想是有限的,不能掌握顯示自己且同時又隱去自己的存在的全部秘密。
西方傳統形而上學的錯誤就是在於人本主義和由此帶來的虛無主義。並認為隻要任何是人的圖謀和思想都不能引起現狀的改善,這種虛無主義必然結果的錯誤從蘇格拉底包括柏拉圖開始已經發端並在看似反對柏拉圖的尼采那達到高峰,現代技術也是它的表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