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讓·保羅·薩特

出生地:法國巴黎

生卒年:1905—1980年

曆史評價LiShiPingJia

法國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法國無神論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也是優秀的文學家,戲劇家、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他曾獲得文學界最高榮譽——諾貝爾文學獎,但他拒絕領獎。他去世後,法國總統德斯坦說,薩特的逝世“就像我們這個時代隕落了一顆明亮的智慧之星”。

讓·保羅·薩特1905年6月21日生於巴黎一個海軍軍官家庭,幼年喪父,從小寄居外祖父家。他很小就開始讀大量的文學作品。中學時代接觸柏格森、叔本華、尼采等人的著作。19歲入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攻讀哲學,1929年,獲大中學校哲學教師資格,隨後在中學任教。1933年在柏林法蘭西學院哲學係學習。接受胡塞爾現象學和海德格爾存在主義。回國後繼續在中學任教,陸續發表他的第一批哲學著作:《論想像》《自我的超越性》《情緒理論初探》《胡塞爾現象學的一個基本概念:意向性》等。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被應征入伍。1940年被德軍俘虜,次年獲釋,後參加法國地下抵抗運動。1943年秋,其哲學巨著《存在與虛無》出版,奠定了薩特無神論存在主義哲學體係。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大致有三點:

(1)“存在先於本質”。在薩特看來,人像一粒種子偶然地飄落到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本質可言,隻有存在著,要想確立自己的本質必須通過自己的行動來證明。人不是別的東西,而僅僅是他自己行動的結果。

(2)“自由選擇”。上帝死了,人在這個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行動選擇是自由的。這是因為人的選擇既沒有任何先天模式,沒有上帝的指導,也不能憑借別人的判斷,人是自己行動的惟一指令者,但是人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3)“世界是荒誕的”。人偶然地來到了這個世界上,麵對著瞬息萬變、沒有理性、沒有秩序、純粹偶然的、混亂的、不合理的客觀外界,人感到處處受到限製、阻礙。在這茫茫的世界裏人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人隻有感到惡心、嘔吐。

薩特是法國戰後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的代表人物。薩特把深刻的哲理帶進小說和戲劇創作,他的中篇《惡心》、短篇集《牆》、長篇《自由之路》,早已被承認為法國當代文學名著。他的戲劇創作成就高於小說,一生創作9個劇本,其中《蒼蠅》《間隔》等,在法國當代戲劇中占有重要地位。《恭順的妓女》是一部政治劇,揭露美國種族主義者對黑人的迫害,並對反種族歧視的普通人民的覺醒寄予深切的期待。此劇體現了他主張的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的思想。

1955年,薩特和其妻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訪問中國。1964年,瑞典文學院決定授予薩特諾貝爾文學獎金,被薩特謝絕,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給予的榮譽。1980年4月15日在巴黎逝世。小說《惡心》和劇本《蒼蠅》《問隔》《恭順的妓女》等已有中文譯本。

薩特自幼喪父,生活艱難,又身材矮小,其貌不揚,被大家叫做“小個子”,但這對他沒有產生任何自卑的影響。相反,他是天生的自命不凡。他在年輕時給自己立下的人生目標也許是絕無僅有的:“我要同時成為斯賓諾莎和司湯達。”也就是說,即要當一個一流的哲學家,也要當一個一流的文學家。而這居然成為了現實。

相關鏈接

薩特為什麼要拒絕諾貝爾獎

簡單地說,理由有兩條。個人方麵的理由如下:“我的拒絕並非是一個倉促的行動,我一向謝絕來自官方的榮譽。這種態度來自我對作家的工作所抱的看法。一個對政治、社會、文學表明其態度的作家,隻有運用他的手段,即寫下來的文字來行動。他所能夠獲得的一切榮譽都會使其讀者產生一種壓力,我認為這種壓力是不可取的。我是署名讓·保羅·薩特還是讓·保羅·薩特——諾貝爾獎獲得者,這絕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