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出生地:奧地利維也納

生卒年:1870—1937年

曆史評價LiShiPingJia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係。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870年2月17日,阿德勒生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郊區。他的父親是一名猶太商人,主要做穀物生意。由於父親經營有方,他的家境頗為富裕,一家人熱愛藝術,尤其是音樂。阿德勒從小生活舒適安逸,物質生活相對滿足,但他卻認為自己的童年是不幸的。在6個兄弟姐妹中他排行老二,哥哥體格健壯,是個典型的模範兒童,而他自覺長相既矮又醜,與長兄有一種激烈的對抗情緒。母親似乎偏愛哥哥,但阿德勒與父親正處融洽。阿德勒是一個直到4歲才會走路的體弱多病的兒童。他患有佝僂病,無法進行激烈的體育活動。但他並沒有讓身體上的缺陷壓倒自己,相反,這刺激了他的上進心。阿德勒喜歡交遊,結交各種各樣的朋友,在孩子們的遊戲中也總是試圖超過他的哥哥。他的父親鼓勵他說:“阿德勒,你必須不相信任何事。”就是告訴他,不能讓眼前的困境束縛住自己,不能相信當下的困難就是人的一生,而要勇於突破,大膽地去創造自己的生活,這種堅強的信條造就了阿德勒一生的功名。

5歲時的一次遭遇幾乎改變了他的一生。那年,他患上了致命的肺炎,醫生認為他快死了,家人也不抱什麼希望。但幾天後,他竟奇跡般地康複了。這場病加上他3歲時大弟弟的死亡使他萌生了要當一名醫生的願望,他要用這個生活目標去克服童年的苦惱和對死亡的恐懼。所以,盡管他很喜歡音樂,也對許多藝術門類有很深的造詣,他還是選擇了心理醫生的職業,他許多個體心理學的觀點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時的這一遭遇。

阿德勒5歲時上小學,9歲時進入弗洛伊德14年前上過的中學。

——傳世佳言——

如果屈服本身就含有因優越於別人而產生的隱秘的快樂感,那麼,拯救也就存在於這種屈服之中。

剛上中學的時候,由於他數學不好而被老師視為差等生,老師因此看不起他,並建議他的父親讓他去當一名製鞋的工人。當然,他的父親拒絕這樣做,但這事也刺激了好強的阿德勒,促使他努力學習,在數學上有了很大進步。偶然的一個機會,他解決了一道連老師也感到頭疼的數學題,成了班上的優等生,更增強了他的自信心。阿德勒後來經常提到這件事,在不無自豪的同時,也啟示人們:人的潛力是沒有局限的,而不是天生注定的,隻要肯去挖掘,每個人都有成功和飛躍的機會,這也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原則。

中學畢業後,阿德勒如願以償,進入維也納醫學院,係統學習了有關心理學、哲學的知識,並受到良好的醫學訓練。

1895年,阿德勒獲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他先在維也納醫學院實習了一段時間。1896年的4月到9月,他應征服役,在奧地利軍隊的一所醫院工作。1897年到1898年,他又回到母校深造。

在這期間,他和來自俄國的留學生羅莎結婚。羅莎出生於莫斯科一個擁有特權的家庭,是個能說會道、擅長交際、也很能幹的女人。但她突出的個性和熱烈的有點社會主義意味的激情與阿德勒矜持而保守的貴族氣質不太一致,以至他們的婚姻最初常有摩擦。阿德勒在回憶錄中說,男女平等這件事,說比做容易得多。但後來兩人還是恩愛非常,白頭偕老。這大概與醫學博士特有的耐心、細膩的引導有關吧!他們生有四個孩子,三女一男,其中老二亞曆山德拉和老三庫爾特後來成為阿德勒學派的心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