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教子藝術
魯迅是我國新文化的一麵旗幟,他要教書、聯絡文化人、參加各種進步活動,又要從事大量寫作,可說是個大忙人。
但魯迅不但是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也是一位可敬可愛的好爸爸,他很重視對兒子的教育。
有一次,海嬰問魯迅:“爸爸,儂是誰養出來的呢?”“是我的爸爸、媽媽養出來的。”“儂的爸爸、媽媽是誰養出來的?”“是爸爸、媽媽的爸爸、媽媽養出來的。”“爸爸、媽媽的爸爸、媽媽,一直從前,最早的時候,人是哪裏來的?”這樣子追尋到物種起源問題,魯迅告訴他是從子--單細胞--來的,但是海嬰還要問:
“沒有子的時候,所有的東西都從什麼地方來的?”這問題不是幾句話可以回答了,而且也不是五六歲的幼小心靈所能了解的。為了不使孩子失望,魯迅就告訴他:
“等你大一點讀書了,先生會告訴你的。”魯迅還認為,要教育兒童,必須理解兒童。“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於孩子發達。”有一次,魯迅從飯店裏買了幾個菜,請客人們吃飯。有一盤魚丸子,海嬰一吃就說不新鮮,大家吃了都說新鮮的,以為海嬰在瞎嚷嚷。於是許廣平又給海嬰一個,海嬰一吃,又說不好。別人都不注意,魯迅把海嬰碟子裏的揀來嚐嚐,果然是不新鮮的。魯迅說:
“他說不新鮮,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殺是不對的。”魯迅的做法當然同一味偏袒自己孩子的溺愛行為不同。
他尊重孩子,努力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活動,隻有這樣,才能夠實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有效地教育和引導孩子健康地成長。
魯迅很重視兒童的遊戲和玩耍。他認為,“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天使。”在沒有海嬰之前,他除了到書店去,其他的雜貨店是頭也不回地走過的。有了海嬰之後,就常到玩具攤上,留心給小孩揀選玩具。魯迅給海嬰買過一套木工工具玩具,海嬰常常用它敲打釘子,裝做小工程師蓋房子。
魯迅很注意孩子的求知欲和想象力。他說:“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麵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魯迅常給孩子講故事,講狗熊如何生活,蘿卜如何長大等等。對於孩子提出的問題,他也能夠不厭其煩地、耐心地給予解答。
李大釗的家教
李大釗出生在直隸(今河北)樂亭。他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
李大釗是一位學者,又是一位革命家,他工作不但繁忙,而且時時都有生命危險。但李大釗性格開朗樂觀,他很愛孩子,也非常關心孩子的成長。
李大釗在百忙中抽出時間,帶著兒子葆華、女兒星華去拍賣行,買了一架舊風琴。他經常抽時間和孩子一起,他彈琴,孩子們唱歌。有一次孩子們唱了一首校歌,李大釗聽完歌後說:
“北河沿著一條又髒又自的水溝,怎麼能說是孩子們青春的花園,美麗的王國呢?這首歌的歌詞太不真實了。”父親借此機會便教孩子們唱《國際歌》、《少年先鋒隊歌》等革命歌曲。
教完歌還給他們講解歌的含義,講解他們從事革命的道理和美好的社會主義蘇聯的情況。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裏播下了革命的種子。
李大釗還很注意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冬天下雪了,李大釗對孩子們說:“雪下大了,我們快拿掃帚到院子裏掃雪吧!要是高興的話,堆個大雪人也好哇。如果有興趣還可以借雪吟詩,這比我小時候隻能隔窗望雪作詩要好得多呀!”孩子們聽了很高興,立即拿掃帚要出門,祖母和母親馬上表示反對,奶奶說:“外麵太冷,凍壞了孩子怎麼辦?”李大釗說:“應當從小養成吃苦的習慣,免得長大了什麼也不會做。
何況人隻有經常活動活動,身體才會有抵抗力,掃掃雪哪就會凍壞了。呆在屋裏不動彈,才更經不住風寒呢!”李大釗說完就帶著兒女出了門,他們一邊掃雪,李大釗一邊給孩子們講革命故事。
兩個孩子在父親言傳身教的影響下,學習努力,積極投身革命,後來都成了黨的優秀幹部。
陶行知讓兒子到“空中學校”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對二兒子陶曉光(乳名小桃)的成長一直十分關心。針對小桃的思想情況,他總是教育兒子要走出小世界,投入大社會。
小桃13歲時,想進一所好點的中學讀書,他幾次想找父親談談。陶行知得知兒子的心思後,便循循善誘,要小桃少考慮個人問題,多為社會作貢獻,他對兒子說:“我要辦一個’空中學校‘,請你當小先生。”原來陶行知要小桃到電台去播音,向社會上沒有文化的人宣傳科學普及知識。小桃很聽話,高興地在電台裏廣播。例如他廣播說,洗碗不能把裝菜的碗和吃飯的碗放在一起洗,洗後用抹布揩幹更不對;洗碗要先用熱水、肥皂洗,再用開水燙,最後倒幹淨水放在紗櫥裏。陶行知還隨時幫助小桃糾正講錯的地方。他深情地對兒子說:“走出鳥籠子式的教育,去到社會的大課堂,你必能學到許多知識。這與上學校去讀書比起來,天地更為廣闊了。”“空中學校”越來越好,受到千家萬戶的歡迎。陶曉光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