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待召(1 / 2)

建安五年九月,許都的天氣已漸漸轉涼,韓嵩與10歲的周不疑在城裏逛了一天,此刻並坐於驛館後院的老樹下閑聊。

不疑年紀雖小,卻有神童之名,此次隨行許都,水鏡先生曾叮囑韓嵩諸事多與不疑相商。小師弟周不疑的才華,韓嵩是見識過的,這個十歲的孩子,其智慧和城府,成人猶有不及,所以他並未因其年少而輕之。

這一次他們是奉主公之命來查探執掌中原的司空曹操虛實的,當然,還帶著水鏡門的另一個使命。在許都這十多天的時間裏,韓嵩與周不疑兩人並未閑著,每天都出去到處走走逛逛,從市井了解曹操治下的朝廷狀況。

韓嵩撚著胡須,微笑著問不疑道:“文直,汝觀當今朝廷治下許都,比襄陽何如?”

不疑臉上掛著與年紀不相符的成熟與剛毅,嘴角微微上翹,答道:“大人是想問的是曹司空與主公的治政之別吧?”

韓嵩哈哈笑道:“文直聰慧!”

不疑輕攏雙袖,道:“若說在這戰亂之世天下間最繁華的兩座都市,我想應該就是襄陽和許都了。但繁華相似,於細微處卻又有所不同。”

“有何不同?”

“主公治下襄陽,民風隨和,街道上隨處可見閑逛閑聊之人,市井之間,雜耍藝人甚多;反觀許都,大人豈不見人人皆作忙碌之狀,就連孩童也鮮有聚集嬉鬧者。”不疑抬頭看了下天色,繼續說道:“比如此刻時近酉時,襄陽街巷應是一天最熱鬧的開始,而許都大街上商販、百姓卻已陸續回家準備休寢。”

韓嵩點頭到:“主公寬厚,曹公嚴法。”

不疑正容道:“不隻如此,主公以文教化,曹公以法製衡,所以荊襄之地文風盛行,而中原則文武兼備。”

韓嵩默然。

不疑稍頓,又慨然道:“主公偏安,曹公有取天下之勢啊。待接見之日,我與大人便代荊襄諸公問量一下曹公之誌吧。”

韓嵩點頭稱是,便思索此次回荊州後該如何向主公諫言。

對於自家主公劉表,韓嵩是由衷欽佩的。想當初荊州各地郡縣長官、世家大族擁兵自居不服管轄,稱為宗賊。劉表單騎入荊州,與蒯良蒯越兄弟和蔡瑁共商大計,用計誘請宗賊首領五十五人赴宴,全部斬殺,其餘郡縣長官聞劉表的威名紛紛或降服或逃跑,於是荊襄八郡傳檄而定。之後十年間,劉表恩威並著,招誘有方,使得萬裏肅清、群民悅服。又開經立學,愛民養士,使得荊州成為這個亂世裏為數不多的太平之地,各地受戰亂所害的文人士子紛紛湧入荊州尋求庇護,造就了今天荊襄之地的繁榮。

然而,也許是太平日子過久了,又或許是這麼多年來歌功頌德的話聽得多了,劉表再沒有了當初的豪情壯誌,坐擁富庶之地,帶甲十萬之眾,卻一次次對天下之爭作壁上觀,成日裏醉心於與文人士子作文詠賦。

恰逢曹操和袁紹對戰官渡,於是韓嵩和周不疑的舅舅劉先聯名進言:“豪傑並爭,兩雄相持,天下之所重,隻在於將軍。將軍若是希望於亂世有所作為,便應乘天下方亂而起事;如若不然,則應選擇一個能夠領導天下的人而相從。將軍現在坐擁十萬之眾,而隻是安坐而觀望。所謂見賢而不能助(指曹操),請和而不能得(指袁紹),如此兩家必將歸怨於將軍,將軍也不可能繼續從容自立了。以曹公之明哲,天下賢俊皆向而歸之,其勢必能滅袁紹,然後必定帶兵南向以擊江漢,恐怕將軍也不能抵禦其大軍。”劉表猶豫不決,這才派韓嵩帶周不疑赴許都查探一番,看情況再決定荊州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