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困擾是最沒有道理可講的,常常是明白應該睡覺卻睡不著;知道擔心害怕不解決問題,卻仍然焦慮不安,停不下無聊的思慮;甚至是剛清清楚楚地提醒自己不要發脾氣,接下來就忍不住情緒大爆發。所以,心理問題常常是不能通過講道理解決的,甚至明白再多的心理學知識,仍然會經常陷於心理困擾之中。不過,正是因為這樣一種不同的魅力,心理學才更有吸引力,讓人們對心理的奧秘充滿了好奇。
我想這本書的目的就在於,希望通過通俗的故事把人們感到神秘的心理知識還原到這樣樸素的生活中去,可以在生活中運用。
所以,這是一本心理學的故事書,每一個主題都是想借由故事來折射人們的內心,以便能讓人感受故事裏的心路曆程,從而領悟其中某些心理規律。當你在讀故事的時候,能有所領悟和體察,這就達到了這段文字的目的。在我學習心理學的曆程中,導師們最強調的詞是體察,體察自己的內心感受,體察他人的內心感受。之所以要強調體察,就是因為平常人們溝通更多的是理性的語言,或者說是在溝通道理,而內心的感受總是藏在背後,很難讓人有心貼心交流的暢快,也常常讓我們忽略自己習以為常的行為背後,真正的內心體驗是什麼。比如,我們經常發脾氣,可是每次發脾氣都有不同的內心變化,當我們習慣了發脾氣就會忽略發脾氣之前,到底有哪些心理感受而引起自己暴跳如雷,一旦我們開始覺察這些心理感受,我們就開始發生一些變化,減少自己發脾氣的概率。本書就是一個引發自己某些感受的工具,幫助我們體察這些感受。每個故事中的道理不是最重要的,別人的故事也不是最有啟發性的,最有意義的是我們看到故事和這些道理,內心會有些感受出來,覺察這些曾經忽略的感受最有意義,改變都是因為這些不同以往的感受。
選擇一些故事來說心理學,方便之處就是容易引起讀者的切身感受,比起理論講述來更容易有深刻感悟;不便之處就是很難以點帶麵把較全麵的心理學知識解釋清楚。我所選擇的故事均來自於發生在自己生活中的故事,一方麵,這樣選擇故事是因為我對故事有切身感受,便於我能闡述清楚;另一方麵,也是因為故事本身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容易激發人們的感受。需要說明的是,有一部分源自我以前谘詢中遇到的事,我都征詢了當事人,並且對故事做了一定的修改,刪減了一些情節,隱去了當事人的私人資料,有關私人信息的描述都不是真實的,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在此,我希望本書能夠給讀者帶來一定的感受,能夠引發一些思考,當然這種希望也帶著我內心的一絲不自信,不敢苛求。還要特別謝謝我這些故事和故事的當事人,這是一份生活的幸運,當然也希望給別人拋磚引玉帶來啟迪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