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傳遞信息
典型材料可以傳達信息,實現上下級信息溝通。基層單位可以根據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將工作中的典型經驗材料上報給上級,上級把典型的經驗作為一個麵上的材料進行推廣。
(四)推動工作
我們在開展某項工作時,單從理論上宣傳,有時人們難以理解和把握;運用行政手段,有時人們難以接受。而典型材料則是通過對具體人或事的總結、概括而上升到一定理論高度的材料,典型具體、實在,看得見,摸得著,有很強的說服力。現在很多工作都是靠典型材料來推動的,比如機關工作創新就是在典型經驗材料的基礎上進行的。簡單地說,就是通過典型人物、事件、集體對經濟社會的影響而總結規律性的經驗來指導、推動工作。
(五)教育警戒
反麵典型,可以使人們從中吸取教訓,引起反思,望而卻步。如胡長清、成克傑等人私心膨脹,違反黨紀國法,最後落得身敗名裂、被送上斷頭台這種反麵典型的揭露,對人們有較強的警戒作用。
三、典型材料與新聞通訊、經驗總結、調查報告等文體的區別
嚴格說來,典型材料是宣傳報告先進事跡的所有材料的泛稱,特別是走向全國的先進典型,往往都是通過電視廣播和報紙期刊等新聞通訊的形式報道出去的。從機關文書的角度看,典型材料與新聞通訊相比,表現為語言更加莊重樸實,結構更加簡單清晰,針對本係統本部門的實際更強,事例的講述更加實用。與經驗總結相比,典型材料立足點高,用第三人稱寫作,普遍指導意義更強。與調查報告相比,典型材料是在深入調查研究基礎上寫成的,它沒有建議對策部分,也少有直接的原因分析,而是通過大量事例揭示典型蘊含的時代意義和先進價值,重在對能體現本質的事實進行敘述和描寫。
第二節典型材料的寫作要求
典型材料是一項複雜的寫作,需要著重注意以下六個方麵:
一、真實性
典型材料的影響力首先在於真實,“真實”是典型材料的生命,要求人物要真、事跡要真、做法要真、數據要真。通過分析典型材料不難發現,在有些材料中的確存在不真實的地方,其原因是多方麵:一是調查研究不深入,不細致,得來的材料不可靠;二是名利思想作怪,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諸如合理想象、添枝加葉、張冠李戴等問題就容易出現;三是寫作者迫於某種壓力,違心製造假典型。因此,在寫作中要保證材料的真實性,必須做到:一是不道聽途說。不能偏聽偏信,將未經核實的“先進事跡”和“經驗”寫入材料。二是不張冠李戴。就是要做到“丁是丁,卯是卯”,既不能將發生在張三身上的事跡換到李四身上,也不能將甲地政府(部門、企業)發生的事換成乙地政府(部門、企業)發生的事。三是不人為拔高。就是要量體裁衣,不能為追求轟動、示範效應,人為找閃光點、攝亮點。
二、典型性
總結典型材料一定要從典型的自身特點出發,針對主要問題尋找規律。一些典型材料之所以寫作失敗,往往是由於想“麵麵俱到”,結果喪失了典型本身最具個性的東西而流於一般化。因此,在構思寫作中一定要本著“人無我有,人有我好”的原則,著力反映典型的突出個性。同是落實上級的指示方針,本單位與他單位不可能完全一致,突出不同點,抓住個性反映,就會較好地出新出奇,取得理想的宣傳效果。
三、指導性
指明方向是典型材料的基本作用。典型的價值在於引路。典型必須以自己成功的做法回答問題。要回答人們在工作生活中普遍遇到,但又缺乏有效解決辦法、亟待明確回答的問題。這些問題,一般又都是各級領導十分關注、廣大群眾十分關心的帶有傾向性的問題。例如,一項新政策出台了,怎樣貫徹?新條例頒發了,怎樣落實?新情況出現了,如何解決等。沒有典型,就難以提高工作質量和水平,也就沒有方向。從這個意義說,典型不可或缺,寫典型材料回答新形勢下突出的矛盾和基本問題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