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年代:
早期中國醫學的理論典籍
必讀理由
《黃帝內經》是先秦諸多醫學家對其前代醫學發展的一次係統的總結,是對十分豐富的醫療經驗的高度概括,並從而奠定了中醫學發展的理論基礎,達到了曆史的高水平,有著許許多多的科學成就和十分正確的預見。而且為朝鮮、日本以及東南亞醫學家所研究和運用。
背景搜索
《黃帝內經》冠以黃帝名,並非真為黃帝所作。《淮南子》曾指出:“世俗之賤今,必托之於神農、黃帝。”
《黃帝內經》既非黃帝之作早已為確論,但其成書究竟何時?又出於何人之手?對此,曆代以來意見紛紜,終未能取得共識。綜觀曆代學者,《黃帝內經》現存本的漢代原本是由誰編一無所知。僅有的爭論在於第9篇的部分內容,第66~71篇的全部及第74篇有關“五運”的部分,這些都不見於全元起的校注本,而一般認為是後人所偽造的。由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版的注釋中推測這部分是由唐人王冰補入的,這種看法已被後來的學者所認可。而隻有範適是一個顯著的例外,他極其繁複地論辯哪些部分是由五代或宋初的無名氏補入的。
作品快讀
《黃帝內經》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是戰國以前中醫的概括和總結,它以古代氣一元論哲學和陰陽五行學說為指導思想,形成了獨特而又完整的中醫理論體係。凡攝生、預防、生理、病理、病因、病機、診法、治則、髒象、經絡、五運六氣、方藥、針灸、膏摩、導引、按蹺等理論莫不賅備,堪稱中醫理論之淵藪。全書討論了189種病症(其中內科120種,外科41種,婦科11種,五官科17種)、321種症候。它所載述中醫治病方法十分宏富,有砭石、針法、灸祔、湯液、藥液、醪醴、丸劑、必(火)齊、膏法、浴法、熨法、熏法、蒸法、薄帖、按摩、導引、行氣、祝由、手術及情誌療法等等。
世界各國傳統醫學有許多種,絕大多數都被現代醫學所取代,隻有中醫不但曆數千年而不衰,並且得以不斷豐富和發展。這與中醫有《黃帝內經》這樣較完整的理論體係卓有成效地指導著醫療臨床實踐有直接關係。中華民族有幾千年的文明史,它的繁衍昌盛與中醫所提倡的養生預防辨證施治的醫療實踐密不可分,而這一切又都是在《黃帝內經》理論體係的指導下進行的。
《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沒有它便沒有中醫。後世中醫雖不斷豐富和發展,但都離不開《黃帝內經》這一理論基礎及其框架。如《難經》是《黃帝內經》之後的又一理論著作,在許多方麵對《黃帝內經》的理論予以闡發,它所提出的“獨取寸口”和寸關尺三部診脈法就是在《黃帝內經》“五髒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素問·五髒別論》)、“氣口成寸,以決死生”(《素問·經脈別論》)等理論基礎上產生的。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所創立的六經辨證學說亦源於《黃帝內經》。概括地說,中醫許多帶根本性的醫學觀點都源於《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雖然是醫學著作,但它又涉及到天文、地理、氣象、物候、曆算、運氣、哲學等多種學科,因此有人把它說成我國戰國時代的百科全書。當然這種說法不無溢美之嫌,但也一定程度地反映出《黃帝內經》在我國科學技術史上的重要地位。《黃帝內經》認識到大地是一個球體,周圍充滿大氣,居於太虛之中;它的氣化學說、形氣轉化學說、形神統一學說代表了當時唯物和辯證法哲學的最高水平。就文學而言,《黃帝內經》多為韻體,完全可以作為研究古音韻學的重要題材。在《靈樞·刺節真邪》有“凡刺痛邪無迎隴,易俗移性不得膿。脆道更行去其鄉,不安處所乃散亡”等一大段文字,屬七言韻文,這應是我國七言詩之始。這樣一來,我國文學史有關七言詩的曆史則大大提前,應該重新評價了。
《黃帝內經》常縮寫為《內經》,下麵全麵了解一下《黃帝內經》:
一、《黃帝內經》是什麼書
《漢書·藝文誌·方技略》載有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四種中醫典籍。其中醫經有:《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除《黃帝內經》外,其他醫經均已亡佚,因此,《黃帝內經》便成了現存最早的中醫經典了。醫經就是闡發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和預防等醫學理論之著作。所以稱之為“經”,是因為它很重要。所以稱“內經”,並不是像吳昆《素問注》、王九達《內經合類》所稱“五內陰陽之謂內”,也不像張介賓《類經》所說“內者,生命之道”,而僅僅是與“外”相對為言而已。這和“韓詩內傳”、“韓詩外傳”,“春秋內傳”、“春秋外傳”,《莊子》的《內篇》、《外篇》,《韓非子》的《內儲》、《外儲》之意相同,隻是《黃帝外經》及扁鵲、白氏諸經均已不可得見罷了。
二、《黃帝內經》成書時代
關於《黃帝內經》的成書時代,宋林億、高保衡等認為:“非大聖上智,孰能知之?戰國之人何與焉?大哉《黃帝內經》十八卷,《針經》三卷,最出遠古”;邵雍認為:“《素問》、《陰符》,七國時書也”;程顥認為:“《素問》書出戰國之末”;司馬光認為:“謂《素問》為真黃帝之書,則恐未可。黃帝亦治天下,豈終日坐明堂,但與歧伯論醫藥針灸耶?此周、漢之間醫者依托以取重耳”;朱熹也認為:“至於戰國之時,方術之士遂筆之於書以相傳授,如列子之所引與夫《素問》、《握奇》之屬……”;明方孝儒認為:“皆出戰國、秦、漢之人”;方以智認為:“守其業而浸廣之,《靈樞》、《素問》也,皆周末筆”。清魏荔彤認為:“軒岐之書類春秋戰國人所為,而托於上古”。綜上所說,將《黃帝內經》之成書定為戰國時期是較為可信的,但也不能認為《素問》八十一篇、《靈樞》八十一篇盡出於戰國。呂複對此發表過中肯的見解:“《內經素問》,世稱黃帝岐伯問答之書,及觀其旨意,殆非一時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劉向指為韓諸公子所著,程子謂出於戰國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禮記》之萃於漢儒而與孔子、子思之言並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