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商君書(2)(2 / 3)

今天,我們所處的時代與商鞅所處的時代相比,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商君書》的一些說法,如抑製工商、反對知識之類,在今天已明顯過時,必須堅決反對。然而,書中的另外一些說法,如強調變革,重視法治,主張法律麵前人人平等,重視農業等,在今天仍然值得重視。總之,《商君書》是一部重要的古代典籍,我們如能以科學的態度去閱讀、理解,一定會從中獲得一些有益的啟示。

片段精讀

更法第一

孝公平畫,公孫鞅、甘龍、杜摯三大夫禦於君,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錯法務明主長,臣之行也。

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

公孫鞅曰:“臣聞之,‘疑行無成,疑事無功,’君亟定變法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負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訾於民。語曰:‘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郭偃之法曰:‘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法者,所以愛民也;禮者,所以便事也。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孝公曰:“善。”

甘龍曰:“不然。臣聞之,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

因民而教者,不勞而功成;據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今若變法,不循秦國之故,更禮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議君,願孰察之。”

公孫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於故習,學者溺於所聞。此兩者所以居官守法,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製焉;賢者更禮,而不肖者拘焉。拘禮之人,不足與言事;製法之人,不足與論變。君無疑矣。”

杜摯曰:“臣聞之,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臣聞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君其圖之。”

公孫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複,何禮之循?

伏羲神農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及至文武,各當時而立法,因事而製禮。禮法以時而定,製令各順其宜,兵甲器備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可必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君無疑矣。”

孝公曰:“善。吾聞窮巷多怪,曲學多辨。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樂,賢者憂焉。拘世以議,寡人不之疑矣。”

於是遂出墾草令。

延伸閱讀

鏈接:秦漢以前的商鞅故鄉——濮陽

濮陽古稱帝丘,據傳五帝之一的顓頊曾以此為都,故有帝都之譽。濮陽之名始於戰國時期,因位於濮水(黃河與濟水的支流,後因黃河泛濫淤沒之陽而得名,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1986年,境內出土的石磨盤、石磨棒、三足陶等裴李崗文化典型器物證明,七、八千年前這裏已有人類活動。1987年,在濮陽西水坡發掘出三組蚌砌龍、虎圖墓葬。據測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殼龍被考古界公認為“中華第一龍”。專家據此遺址推斷,6000年前濮陽地區已率先進入父係氏族社會,並成為中華民族龍文化的發源聖地。濮陽因此被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命名為“中華龍鄉”。上古時期濮陽一帶地跨兗、冀二州,是黃帝為首的華夏集團與少昊為首的東夷集團活動的交接地帶。黃帝與蚩尤的大戰就發生在這裏,據說蚩尤之首就埋在台前縣。黃帝長子玄囂青陽氏邑於頓丘今清豐縣南,次子昌意在南樂築昌意城;黃帝史官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被尊為“造字聖人”,今南樂有造書遺址及倉頡陵、倉頡廟。中原地區繼黃帝之後由顓頊統一治理,都帝丘今濮陽西南,史稱“顓頊之墟”。顓頊時,其氏族集團實力強大,打敗了以共工為首的集團,活動範圍大為擴展,萬邦來朝。顓頊之後,帝嚳繼位,初都帝丘,後遷都伊洛平原。帝嚳賜顓頊玄孫陸終長子樊為己姓,封邑昆吾今濮陽東南。帝嚳之後,堯繼位成為祁姓集團首領,以冀州為活動中心,死後葬於城陽(範縣東)穀林。濮州今屬範縣有堯母慶都廟,範縣辛莊鄉北有堯子丹朱墓。舜生於姚墟(今範縣城西南,住南河。他在黃河之濱燒製陶器,到雷澤(古澤名,在今範縣東南漁獵,去曆山耕作,還販於頓丘(今清豐)。舜在實踐中增長了才幹,後代堯而立,成為姚姓聯盟的首領。堯舜之時,太行山區雨水豐沛,水患頻仍。以秦今範縣為活動中心的東夷首領伯益協助舜的水官大禹治水,兩大集團在聯合抗洪鬥爭中進一步增進了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