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爭觀上,《吳子》既主張重戰,又主張慎戰。書中把戰爭分為五種類型,提出對付各類戰爭的方略。它樸素地認識到了戰爭的兩重性,認識到戰爭與政治的相互關係,提出戰爭的勝利也會向相反方向轉化,“數勝得天下者稀,以亡者眾”。
在戰略上,《吳子》強調通過改良政治來取得軍事勝利,內修文德,外治武備,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在戰術上,《吳子》強調“審敵虛實”、“因形用權”的戰術原則,論述了如何進行作戰偵察工作、如何利用複雜地形、如何指揮水戰等很多具體戰術問題。
在治軍問題上,《吳子》特別重視軍隊訓練,提出“以治為勝”、“教戒為先”。平時將帥應愛護士卒,恩威並用,使士卒“樂戰”,在戰鬥中充分發揮出自己的積極性。
目前傳世的《吳子》各種版本,基本上都出自宋代所編《武經七書》係統。共六篇,分為上下兩卷。《吳子》舊有魏賈詡、孫GFDC5注,都已亡佚。現存對《吳子》的研究成果,大部分都包括在對《武經七書》的係統注解當中,如金施子美《武經七書講義》、明劉寅《武經七書》直解、清朱墉《武經七書彙解》等。近二十年來,國內曾出版過幾種簡明的《吳子》注譯本,其中以李碩之、王式金《吳子淺說》(解放軍出版社,1986)解說最為詳盡,頗有參考價值。
片段精讀
料敵第二
武侯謂吳起曰:“今泰脅吾西,楚帶吾南,趙衝否北,齊臨吾東,燕絕吾後,韓據吾前,六同之兵四守,勢甚不便,憂此奈何?”
起對曰:“夫安國家之道,先戒為寶。今君已戒,禍其遠矣。臣請論六國之俗,夫齊陳重而不堅,秦陳散而自鬥,楚陳整而不久,燕陳守而不走,三晉陳治而不用。”
“夫齊性剛,其國富,君臣驕奢而簡於細民,其政寬而祿不均,一陳兩心,前重後輕,故重而不堅。擊此之道,必三分之,獵其左右,脅而從之,其陳可壞。秦性強,其地險,其政嚴,其賞罰信,其人不讓,皆有鬥心,故散而自戰。擊此之道,必先示之以利而引去之,士貪於得而離將,乘乖獵散,設伏投機,其將可取。楚性弱,其地廣,其政騷,其民疲,故整而不久。擊此之道,襲亂其屯,先奪氣,輕進速退,弊而勞之,勿與戰爭,其軍可敗。燕性愨其民慎,好勇義,寡詐謀,故守而不走。擊此之道觸而迫之,陵而遠之,馳而後之,則上疑而下懼,謹我軍騎必避之路其將可虜。三晉者,中國也,其性和,其政平,其民疲於戰,習於兵,輕其將,薄其祿,士無死誌,故治而不用。擊此之道,阻陳而壓之,眾來則拒之,去則追之,倦其師。此其勢也。”
“然則一軍之中,必有虎賁之士;力輕扛鼎,足輕戎馬,搴旗斬將,必有能者。若此之等,選而別之,愛而貴之,是謂軍命。其有工用五兵、材力健疾,誌在吞敵者,必加其爵列,可以決勝。厚其父母妻子,勸賞畏罰,此堅陳之士,可與持久,能審料此,可以擊倍。”
武侯曰:“善!”
吳子曰:“凡料敵有不卜而與之戰者八。一曰,疾風大寒,早興寤遷,刊木濟水,不憚艱難;二曰,盛夏炎熱,晏興無間,行驅饑渴,務於取遠。三曰,師既淹久,糧食無有,百姓怨怒,妖祥數起,上不能止。四曰,軍資既竭薪既寡,天多陰雨,砍掠無所。五日,徒眾不多,水地不列,人馬疾疫,四鄰不至。六曰,道遠日暮,士眾勞懼,倦而未食,解甲而息。七曰,將薄吏輕,士卒不固,三軍數驚,師徒無助。八口,陳而未定,舍而未畢,行阪涉險,半隱半出。諸如此者,擊之勿疑。
“有不占而避之者六。一曰,土地廣大,人民富眾。二曰,上愛其下,惠施流布。三曰,賞信刑察,發必得時;四曰,陳功居列,任賢使能。五曰,師徒之眾,兵甲之精。六曰,四鄰之助,大國之援。凡此不如敵人,避之勿疑。所謂見可而進,知難而退也。”
武侯問曰:“吾欲觀敵之外以知其內,察其進以知其止,以定勝負,可得聞乎?”
起對曰:“敵人之來,蕩蕩無慮,施旗煩亂,人馬顧,一可擊十必使無措。諸侯未會,君臣未和,溝壘未成,禁令未施,三軍匈匈,欲前不能,欲去不敢,以半擊倍,百戰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