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述

概括:武經七書之一

作者:吳起

年代:戰國

入選理由

與《孫子兵法》齊名的著作。

背景搜索

《吳子》是中國古代的一部著名兵書,題名作者吳起。這部書在古代很受重視,曾與《孫子兵法》並稱。宋神宗時,將它列入《武經七書>加以刊行,成為習武者的必讀教材。後來它又被傳到國外,現有日、英、法、俄等多種譯本。

《吳子》的作者吳起,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大約生於公元前440年,卒於公元前381年,是衛國左氏(今山東定陶西)人。吳起早年曾學習儒術,後又學習法家學說,尤好用兵之術。最初在魯國擔任將軍,曾大破齊軍,嶄露頭角。但因受人妒忌詆毀,被魯君辭退,於是改投魏國。曆仕魏文侯、魏武侯兩朝,曾任西河郡守。

吳起在治術上受到儒家德治思想的影響。他認為國家的鞏固“在德不在險”,即主要取決於開明的政治,而不是有利的地理形勢。他希望得到國君重用,實行政治革新,使魏國“四境之內成訓教、變習俗”,達到“君臣有義、父子有序”的境界。但在仕魏期間,吳起的主要業績還是在軍事方麵。他能與士卒同甘苦,治軍廉明,士卒都樂意為他效力。在西河任郡守,他率兵嚴守邊境,使秦國不敢進犯。據說他與諸侯各國大戰七十六次,取得六十四次全勝。吳起在魏國建立了兵役製度,從應征者中選募出一支勇敢善戰、體質強壯、速度敏捷、耐力過人的“武卒”部隊。這可能是中國軍事史上第一支具有職業化性質的軍隊。

吳起在魏國任職二十餘年,後來受到大臣王錯陷害,引起魏武侯的懷疑,被迫逃亡到楚國。楚悼王久聞吳起才名,很快將他提拔到令尹(即宰相)的要職。吳起得到悼王信任,開始全麵推行政治改革。當時,楚國舊貴族勢力強大,上不利於君主,下為害於百姓,致使兵弱國貧。吳起為悼王出謀劃策,將相傳三世以上的封君子孫削籍為民,把一部分舊貴族遷徙到荒僻之地,改變楚國“大臣太重、封君太眾”的局麵。同時裁減官吏,減少俸祿開支,用以增加軍事投入,建設和訓練軍隊。上述改革推行後,楚國實力日漸強大,南攻百越,北並陳、蔡,中原諸國為之震動。但不久楚悼王去世,舊貴族乘機報複,聚眾圍攻吳起,將他殺害。變法也中途廢止。

吳起一生曆仕三國,都建立了輝煌的業績。他在政治上與商鞅齊名,在軍事上與孫武、孫臏齊名。著名學者郭沫若曾對吳起作出高度評價,稱頌他“在中國曆史上是永不磨滅的人物”。但就對後世的影響而言,吳起在軍事方麵的建樹更為突出。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寫了一部傳世的兵法著作。

根據史料記載,吳起所著兵法在戰國、西漢就已十分流行。《韓非子?五蠹》講“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也說“吳起兵法,世多有”。《漢書?藝文誌》兵權謀類著錄《吳起》四十八篇,雜家類著錄《吳子》一篇。以後此書流傳情況不詳。唐初所修《隋書?經籍誌》著錄《吳子》,僅有二卷。宋晁公武《郡齋讀書誌》著錄唐人陸希聲編次的《吳子》三卷六篇,篇目已同今本。估計吳起兵法在漢以後逐漸散佚,今本《吳子》是經後人整理過的一個刪節本。

清代以來,疑古思潮興起,著名學者姚際恒、章太炎、梁啟超、郭沫若等都判定《吳子》一書是偽作。但據當代學者進一步研究,《吳子》全書內容和基本精神,與其它先秦古籍如《戰國策》、《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所記吳起事跡、思想基本符合,應當就是吳起所著兵法的一部分。在流傳過程中,可能經過後人《漢書?藝術誌》關於《吳子》的著錄〖TS)〗編次整理、刪節潤色,也包括進去一些同時代人所記錄的吳起言論,但內容仍可代表吳起的軍事思想。明人胡應麟認為《吳子》一書雖“未必起自著,要亦戰國人掇其議論成篇,非後世偽作也”,這種看法較為持平。

作品快讀

從今本《吳子》看,隻有六篇,約五千字,它在很多方麵繼承、發展了《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總結了戰國時的實戰經驗,在軍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