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公三略》篇幅不長,約為四千字,關於它的具體內容我們將在各卷正文後的大意中進行解說,為避免重複,這裏不再贅述。需要提請讀者注意的是:《黃石公三略》的結構比較鬆散,論述不夠集中,同一議題常分散於幾處闡述,我們閱讀時需要隨著作者的筆觸經常轉換思路。不過,《三略》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專講戰略問題的專著,內中關於政治戰略的論述尤其充分,其論說的核心是如何收攬人心,選賢任能,我們牢牢記住這一點就比較容易把握該書的精髓,領會作者的主旨。
作品快讀
《黃石公三略》是產生並流傳於中國傳統社會的著名的兵書,其價值是多方麵的。
從兵學發展史上看,《三略》繼承了薑太公呂尚一脈的兵學思想(這正是後人訛托本書為太公所作的原因之一),並有所發揮,提出了一些獨到的見解,如關於如何控製戰略要地問題,《三略》的論述就比前此的兵書戰策前進了一步。
戰略要地通常是指那些對於戰爭全局具有決定意義的地區或地形地物。中國古代的各種兵書都曾論及征戰部隊遇經險要地形時的處置方式。如孫武主張應盡量避免在險要地區交戰:“圮地則行,圍地則謀”(《孫子?九地篇》),《吳子》卻認為要積極利用險要地形作戰,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要“避之於易,邀之於厄”(《吳子?應變》)。《六韜》對此說加以發展,提出:“依山林險阻,水泉林木,而為之守;謹守關梁,又知城邑丘墓地形之利”(《六韜?虎韜》),這些提法各有所據,均具有指導意義,但卻都沒能從戰略的高度提出對險要地形的占領和控製問題,而《黃石公三略》則明確提出“獲固守之,獲厄塞之,獲難屯之”(《上略》),即獲得堅固之地要把守,獲得險隘關卡要封鎖,獲得艱危衝要要屯兵駐守。這樣《三略》不僅把戰略要地區分為“固”“厄”“難”三種類型,而且提出了、“守”“塞”“屯”三種相應的處置方式,遠比前人的論述更精細、準確,也更具實戰價值。書中類此之處很多,限於篇幅,不再贅述。
《三略》在軍事戰略方麵取得的成就令人矚目,但它關於政治謀略的闡釋留給人們的印象更為深刻。《三略》雖名為兵書,並被列入《武經七書》,但其內容與《孫子兵法》卻不盡相同。《孫子》的論述以戰略為主,本書則以政略為主。
《三略》的政治思想主要淵源於儒家,如《下略》中有關仁、義、禮等的提法即是,但它對道家的“以柔克剛,以弱擊強”、“無為而治”、“功成身退”等思想也特別重視,而其有關四民社會、賞罰分明、令出必行的法治精神又淵源於管子的法家思想。因而《三略》可說是博采眾家之長。但《三略》又絕非機械地搬用各家學說,而是在此基礎上終成一家之言,提出了自己的主張。比如《上略》中“通誌於眾”的提法即要求為君為將者主動使自己的意誌與民眾的意願相溝通,說明作者對人民大眾在軍國大事中的重要作用已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故爾才能提出這種更顯平等的主張。我們知道,戰爭的主體是有意識有思想的人,兵學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人學。《三略》作者深諳此道,書中關於如何選賢任能,收攬人心的論述比比皆是,其中的某些提法對我們今日如何為人處世仍然具有指導意義(其實目前許多人醉心於研讀古代兵書正是想從中學習借鑒做人的藝術)。
從文獻學的角度看,《黃石公三略》的文獻價值很高,它保留了一些已經失傳了的古代兵書中的文句,為我們了解這些佚書的概貌提供了最重要的線索。《三略》主要引用了《軍讖》、《軍勢》兩書,其中征引最多的是《軍讖》,這大約是一部假托神明,預言軍隊吉凶禍福,及征戰勝敗輸贏的古兵書,早已佚失,今日我們隻能在《三略》中看到它的一些片段。
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產生了多種《三略》版本(許保林《(黃石公三略)淺說》統計為一百四十餘種),這些版本可以大體上分為兩個係統,即《群書治要》本和《武經七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