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便宜十六策(1 / 3)

作品概述

概括:治國治軍之經典

作者:諸葛亮

年代:三國

入選理由

《便宜十六策》是我國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諸葛亮著的一部重要兵法。

背景搜索

在《便宜十六策》中,諸葛亮除了論述軍事,還有大量關於治國之道及日常生活之道的論述。全書共十六篇,約六千字,從十六個方麵,論述了治國治軍等方麵的道理。

該書的第一至八策,主要論述了君主治國所要注意的各個方麵:要建立倫常,確立治國之本;要處理好君臣關係,使君仁臣忠;要廣聽博聞,善於納諫;要教化百姓,使百姓走向正道;要舉用賢人,遠離小人;要嚴格官吏升遷製度;等等。

該書的第九、十三、十四三策,則主要涉及軍事方麵的內容。如《教令第十三》講的是上級對部下的指導教化,該策強調教令實施的關鍵是上級領導要以身作則;《斬斷第十四》則論述了在軍隊中對不遵教令的人的處罰辦法。斬斷,即處斬,該策認為,為使教令得以實施,必須實施嚴格的處斬製度,並列舉了七種必須處斬的行為,它們是:輕軍、慢軍、盜軍、欺軍、背軍、亂軍、誤軍。至於《治軍第九》,則包羅內容極廣,諸凡人君應該如何擇將,如何選擇時機興兵,以及戰爭中的種種規則,為將者應如何引兵打仗等,可謂應有盡有。

該書的第十、十一、十二策,則涉及治國治軍的一般通則。如《賞罰第十》強調了賞善罰惡的重要性及具體做法;《喜怒第十一》說明了為上者該如何喜、如何怒,切忌喜怒無常;《治亂第十二》講述了治理亂政亂軍的方法,首先是要防微杜漸,其次是必須正綱紀,等等。

該書的最後兩策,則不僅是治國治軍必須注意的規則,同時也可以看作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規則。如《思慮第十五》強調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一定要從正反兩個方麵去思考事物,通篇充滿了辯證的思想,如說“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說“夫危生於安,亡生於存,亂生於治”,等等。《陰察第十六》更是列舉了大量日常生活中的常識、道理與規律,以引導人們去把握事物的根本。

《將苑》導讀中提到,《將苑》又稱《諸葛亮將苑》,然而,關於《將苑》是否是諸葛亮本人所撰,卻一直存在很大的分歧。至於《便宜十六策》,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將苑》與《便宜十六策》的作者之所以會成為問題,起因在於西晉的陳壽在編《諸葛亮集》時,並沒有收入《將苑》與《便宜十六策》兩篇,但同時又說他自己在編《諸葛亮集》時“輒刪除重複,隨類相從”。

陳壽是西晉時人,可以說與諸葛亮幾乎處同一時代,所以他的話無疑是最具權威性的,然而爭議也恰恰來自這種權威性。

一種觀點認為陳壽的《諸葛亮集》中既然沒有《將苑》與《便宜十六策》,這兩種作品絕對不會是諸葛亮所作。此外,這種觀點還有三個方麵的理由支持己說:一是《將苑》最早行世已是南宋時期,見於尤袤的《遂初堂書目》;《便宜十六策》最早行世也在隋代,收錄於《隋書?經籍誌》中,它很可能是南北朝時人托名而作。二是《將苑》中的許多內容來自隋、唐著錄。三是由於長期以來,諸葛亮已成為智慧之化身,所以曆來著述托名諸葛亮的很多,《將苑》與《便宜十六策》就屬這種情形。

認為《將苑》與《便宜十六策》為諸葛亮所著的人則主要憑借兩條理由,一條是認為陳壽說過“刪除重複,隨類相從”,則《將苑》與《便宜十六策》很有可能是被陳壽“刪除”的,更何況《諸葛亮集》並非“諸葛亮全集”;另一條是認為《將苑》和《便宜十六策》與諸葛亮的經曆、思想、性格、文風極相吻合,所以該兩書為諸葛亮所撰,不應有疑問。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將苑》與《便宜十六策》兩書隻能暫定為由諸葛亮所撰。

關於《便宜十六策》與《將苑》兩書的版本流傳,《便宜十六策》在《隋書?經籍誌》中收錄後,以後的許多兵法類書都將之收入。《將苑》的版本則大致可分為三個係統:《諸葛亮集》係統、叢書本係統和單行本係統。《諸葛亮集》係統較有代表的有明王士騏的《諸葛亮集》和中華書局1974年版的《諸葛亮集》;叢書本係統較有代表性的有:廣漢魏叢書本、增訂漢魏叢書本、子書百家本、增訂漢魏六朝別解本、唐宋叢書本、學海類編本、說郛本等;單行本係統主要有:明正德十三年韓襲芳銅活字印本、明萬曆三十三年書林鄭少齋刻本、明黃邦彥刻本、民國年間石印本等。

作品快讀

雖然不少兵法類書都收有《便宜十六策》,但是,《便宜十六策》並不是一部純粹意義上的兵書,因為該書集中講軍事的隻有第九、十三、十四三策,其它各策都隻是不同程度地涉及到軍事或與軍事相關的道理。相反,關於治國的道理則占了該書很大的篇幅,所以學者們一般都籠統地稱該書為“治國治軍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