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治國道理的論述,確實是《便宜十六策》的重點,因為書中對於治國的根本、君臣關係、選用賢才、善於納諫等與治國有關的問題,幾乎無一遺漏地都講到了,但是,從其內容來看,我們認為並無多少新意,最多不過是把前人關於治國的論述轉述和概括罷了。
該書有價值的內容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方麵是關於軍事的論述,一方麵則是關於日常生活智慧的論述。
關於軍事的論述,《便宜十六策》既有繼承前人成果的地方,又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如書中特別重視“謀”的作用:“用兵之道,先定其謀,然後乃施其事。”這與孫武強調的“廟算”和“上兵伐謀”,孫臏主張的“事備而後動”,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它事實上反映的是戰爭的普遍準則,我們現代人所說的“不打無準備之仗”,說的也是這個道理。《便宜十六策》中值得我們注意的還有把“心戰”放在很重要的位置:“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這是反映一般戰爭的通則的。
此外,值得我們重視的還有《便宜十六策》中對“教令”的強調。該書的第十三、十四策主要說的就是教令的內容、教令的實施以及如何確保教令的實施。作者認為,要使教令得以實施,關鍵在於將領們必須以身作則:“先正其身,然後乃行其令。”對於不遵教令的行為,則必須處以斬刑:“斬斷之政,謂不從教令之法也。”無數的曆史事實告訴我們,一支軍隊要有戰鬥力,就必須有嚴明的軍紀和嚴格的賞罰,孫武斬吳王美姬以立威,司馬穰苴斬監軍以明軍法,都是這方麵的成功先例。
告訴人們大量的日常生活智慧,這是《便宜十六策》中引人入勝的地方。書中大量的警句、充滿哲理的語言,反映了作者日常生活經驗的豐富。如《思慮第十五》中說:“夫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欲思其成,必慮其敗”,“夫危生於安,亡生於存,亂生於治”。《陰察第十六》中講述的道理則更是通俗易懂、耐人尋味:“不辨黑白,棄土取石,虎羊同群”,“洗不必江河,要之卻垢;馬不必騏驥,要之疾足;賢不必聖人,要之智通”,等等,無一不是千古至理,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片段精讀
治國
治國之政,其猶治家。治家者,務立其本,本立則末正矣。夫本者,倡始也;末者,應和也。倡始者,天地也;應和者,萬物也。萬物之事,非天不生,非地不長,非人不成。故人君舉措應天,若北辰為之主,台輔為之臣佐,列宿為之官屬,眾星為之人民。是以北辰不可變改,台輔不可失度,列宿不可錯繆,此天之象也。故立台榭以觀天文,郊祀、逆氣以配神靈,所以務天之本也;耕農、社稷、山林、川澤,祀祠祈福,所以務地之本也;庠序之禮,八佾之樂,明堂辟雍,高牆宗廟,所以務人之本也。故本者,經常之法,規矩之要。圓鑿不可以方枘,鉛刀不可以砍伐,此非常用之事不能成其功,非常用之器不可成其巧。故天失其常,則有逆氣;地失其常,則有枯敗;人失其常,則有患害。《經》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此之謂也。
君臣
君臣之政,其猶天地之象,天地之象明,則君臣之道具矣。君以施下為仁,臣以事上為義。兩心不可以事君,疑政不可以授臣。上下好禮,則民易使;上下和順,則君臣之道具矣。君以禮使臣,臣以忠事君。君謀其政,臣謀其事。政者,正名也;事者,勸功也。君勸其政,臣勸其事,則功名之道俱立矣。是故,君南麵向陽,著其聲響;臣北麵向陰,見其形景。聲響者,教令也;形景者,功效也。教令得中則功立,功立則萬物蒙其福。是以三綱六紀有上中下。上者為君臣,中者為父子,下者為夫婦,各修其道,福祚至矣。君臣上下,以禮為本;父子上下,以恩為親;夫婦上下,以和為安。上不可以不正,下不可以不端。上枉下曲,上亂下逆。故君惟其政,臣惟其事,是以明君之政修,則忠臣之事舉。學者思明師,仕者思明君。故設官職之全,序爵祿之位,陳璿璣之政,建台輔之佐;私不亂公,邪不幹正,此治國之道具矣。
視聽
視聽之政,謂視微形,聽細聲。形微而不可見,聲細而不可聞,故明君視微之幾,聽細之大,以內和外,以外和內。故為政之道,務於多聞,是以聽察采納眾下之言,謀及庶士,則萬物當其目,眾音佐其耳。故《經》雲:‘聖人無常心,以百姓為心。’目為心視,口為心言,耳為心聽,身為心安。故身之有心,若國之有君,以內和外,萬物昭然。觀日月之形,不足以為明;聞雷霆之聲,不足以為聽,故人君以多見為智,多聞為神。夫五音不聞,無以別宮商;五色不見,無以別玄黃。蓋聞明君者,常若晝夜,晝則公事行,夜則私事興。或有籲嗟之怨而不得聞,或有進善之忠而不得信。怨聲不聞,則枉者不得伸;進善不納,則忠者不得信,邪者容其奸。故《書》雲:‘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此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