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吳割據的漢王朝江東之地,地廣人稀,人口不足,兵力更是稀缺,與曹魏、蜀漢爭雄,首要的問題是要解決人口來源問題,一則“強者為兵”,滿足與曹魏、蜀漢對抗的軍事鬥爭需求;二則“羸者補戶”,以獲取足以維係政權的賦稅需求。孫吳采取的策略是,對外招撫、誘引魏蜀兩國的邊境居民到孫吳境內定居;對內則是用武力鎮撫山越民眾,使其為郡縣在籍的編戶,並將其中強壯的男子充實到軍隊中。據相關史料記載,“孫權嗣立,先後得山越兵不下十三萬人。”
由此可見,這裏的人口並不少。
但是這是有些意外的,因為朱桂並沒有停下他的計劃,反而是用加急信件向郭家提出運送銅錠的要求,同時也在鑄幣廠的建設。
而這些到來的不同頭人,哪怕朱桂沒時間見,也會令人送上按人頭的“金錢”。
是的,根據林遙祝的建議,他轉變行為,故意發銅錢給這些頭人們,以吸引他們的貪婪心,向自己出售他們手中的勇士,而不是直接發錢給奴隸。因為哪怕奴隸主把錢從奴隸們手中收回去,奴隸們也不會反。因為這是應該的。
聽了林遙祝的話,朱桂也才拍拍頭想起來,他怎麼忘了人家不會反。
朱桂一直在提醒自己記得他們不是中原人,剝削再嚴重也不會反。除中原人人外的殘酷的剝削,使得很多大部族,哪怕人口數以十萬計,土地數以百萬傾,依然窮的響叮當。
即使部族的高層,過的生活,也是緊巴巴的。
但沒有人敢去反抗,甚至沒有人質疑他們王的這種做法。
上至部落高層,下到牧民和奴隸,都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所有人都隻為一個服務。
而這些“王”們也理所當然的地加重剝削著。哪怕是自家嫡係部族的戰士,也沒有什麼積蓄。
一旦遇到災害,就要餓肚子。
為了不餓肚子,他們就隻能讓部族中的老弱去死。
不僅僅是這裏,中原北方也是。
不,甚至其壓迫和剝削,可以說更厲害了。
比如宋時,女真人一度被遼人逼得餓殍無數,即使這樣,也沒有人敢反。
隻能乖乖的忍受遼國的剝削和壓迫,直到完顏阿骨打上位,積蓄了力量,同時看準了機會,才敢造反。
至於蒙古人,那就更慘了。
他們被金國貴族和官僚,肆意淩辱和剝削。
成吉思汗的祖先和他之前的很多位蒙古部族首領,都是被女真人抓走後處死的。
他們反了嗎?
沒有!
無論是女真還是蒙古,在他們弱小的時候,不管遭遇怎樣的剝削、壓迫和羞辱,都敢怒不敢言。
何曾出現過像中國的農民起義這樣悲壯的場麵?
頭如雞,割複鳴,吏不必可畏,小民從來不可欺!
在這樣的起義聲浪中,曾經橫掃世界的秦帝國轟然倒塌,席卷了大半個地球的蒙元帝國分崩離析。
咱們常說東瀛人的“下克上”,但是他們學的是誰?
這些都是曆史上明確記載的,但可惜,中原人不知道啊。
中原人真就以為天下人,無論華夷人心都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