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西斯極權統治的形成
法西斯主義是帝國主義製度處於全麵危機時期,在封建主義和軍國主義傳統影響較大的帝國主義國家,為了克服危機,對抗革命,爭霸世界而出現的反動思潮、政治運動和政權形式。
法西斯運動最早產生於意大利。1914年10月5日,“國際行動革命法西斯”成立,10月24日,墨索裏尼參加該組織。次年1月,該組織改名為“革命幹涉行動法西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墨索裏尼等人決定重建法西斯組織。1919年3月,“戰鬥的意大利法西斯”宣告成立,1921年11月,改稱“國家法西斯黨”。
它以要求巴黎和會兌現倫敦條約對意大利的領土許諾為號召,擴大自己在民眾中的影響,爭取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民族主義者的支持;它支持退伍軍人和農民的土地要求,以贏得他們的好感;它又迎合統治階級鎮壓革命運動,以求得與新老政客、壟斷資本、封建地主和王室的結盟。這些策略和措施,使意大利法西斯運動得到了迅速發展。在此基礎上,它首先奪取了意大利的許多地方政權,並於1922年10月27日向羅馬進軍,29日,墨索裏尼被授權組閣,31日,第一屆法西斯內閣組成,墨索裏尼任首相兼內政大臣和外交大臣,此後,又通過暴力恐怖和非法等手段,建立了法西斯的極權統治。
2.納粹德國政權的建立
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對德國的打擊特別嚴重,資產階級政黨向右轉,導致1930年3月7日的社會民主黨人米勒大聯合政府垮台。這是魏瑪共和國建立之後第15屆政府的失敗。很顯然,魏瑪議會民主製已經喪失了聯合存在的基礎。
1930年,德國幾乎沒有一個政黨具有議會政黨的責任意識。德國社會民主黨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黨對政府政策的影響,盡管不希望以損害政府為代價背離議會民主製,但是此時已不能單獨阻止政局的右轉。
中央黨是社會民主黨長期的聯合夥伴,在因經濟危機而政治偏激化的政黨中受到的打擊最小,對選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1928年12月,具有保守教會觀念的路德維希·卡斯當選為黨的主席,此後該黨急劇右轉。關於國家的觀念,它已由主張民主製政黨國家轉變為主張帶有完全權威特征的專製國家。
德意誌人民黨,也在其主席施特雷澤曼1929年逝世後右轉,從一個自由主義的和支持共和國的政黨轉變為一個經濟政黨,反對共和製,要求恢複德意誌帝製。該黨公開表示,以大資產階級(大工業家)代表居主導地位的“利益集團聯盟”,優於民族自由觀念的協會。
德意誌民主黨也隱藏著一種右轉的趨向,主張應與青年德意誌教團、特別是與德意誌人民黨聯合;而青年德意誌教團追逐一種理想的結盟製度,並不讚成政黨國家。
與魏瑪資產階級聯合政黨比較,德意誌民族人民黨是反動的資產階級保守政黨,主要代表大地主、易北河地區的貴族和重工業集團的利益,在資產階級右翼勢力中影響較大。該黨始終站在魏瑪憲法的邊緣,反對凡爾賽條約,反對德國社會民主黨。新聞康采恩巨頭、重工業和農業利益代表人物胡根堡當選為黨的主席之後,該黨從1928年10月起作為反議會製度的一種“運動”,轉向“民族反對派”隊伍。在魏瑪共和國後期,成為民族資產階級和納粹分子聯合反對魏瑪共和國的勢力。
正是由於資產階級政黨右轉和反共和製勢力對不受政黨影響的強大國家觀念的宣傳,資產階級政黨在對待社會民主黨“這一棘手的問題”上,發生了由最初與之聯合,到持保留態度,最後與之決裂的轉變。這樣一來,大聯合政府中的諸政黨就不能在議會內形成團結一致的強大勢力,加之它們又沒有看清楚納粹黨和胡根堡領導的德意誌民族人民黨的真麵目,直到納粹黨奪權,在德國都沒有形成以民主人士為一方,以納粹分子為另一方的明確陣線。
大聯合政府中的諸政黨自動讓大聯合政府垮台,這使人們對國會扭轉日益嚴重和波及廣泛階層的經濟危機的期待破滅了,增加了人們對議會體製本身的懷疑。作為擺脫政府危機的唯一出路,由總統任命組成一個依附性的少數派政府,是取代議會製的一種權威式的解決方式。資產階級政黨公然允許背離議會民主製的事態發生,從而為反動的資產階級右翼勢力排斥有組織的工人組織,向權威製國家轉變提供了條件。
1930年之後,納粹運動發展成一股滾滾的褐色洪水,推動納粹政權的建立。
1930年3月29日,興登堡總統根據魏瑪憲法第48條賦予的權力,作為“大聯合”政府垮台和抵製由經濟下降而引發的財政危機的出路,任命中央黨人布魯寧為總統製內閣總理。
9月14日進行的國會選舉中,納粹黨取得了決定性突破,在國會中的議席急劇增長。相反,資產階級民主派政黨遭到慘敗,在國會中的席位大大減少,社會民主黨的議席也明顯減少。在以後幾年中,各政黨力量消長的總趨勢一直未能改變。而資產階級傳統政黨中具有保守、權威思想的派別的勢力日漸增長,因此,議會中的資產階級民主派政黨逐漸無力左右政局的發展。大工業主、農業主、軍人和官吏等權勢集團趁機加強對總統興登堡的影響。這樣,便加快了獨裁體製取代議會民主製的進程。
在1932年7月和11月的國會選舉中,納粹黨分別獲得230席和196席,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圖為1932年8月納粹頭子在向新當選的230名納粹議員訓話。1930年11月27日,德國金融壟斷資本集團開始把希特勒作為自己的政治代理人提出來。
1931年,萊茵河畔法蘭克福經濟政策聯合會向興登堡總統呈文,要求把政府交給希特勒納粹黨。
希特勒非常清楚,要想合法上台,必須得到總統的任命。因此,興登堡總統周圍的容克朋友和顧問們的態度,對希特勒的政治前途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為了爭取容克地主的工作,希特勒多次向容克地主發表演說,闡述納粹黨對他們的態度。1931年1月14日,他同歐根堡—海爾特菲爾德公爵進行了一次談話,盡量解答容克地主期待澄清的問題,解除容克地主的疑慮。他明確表示,絕不沒收和剝奪大地產,將繼續執行對易北河東部容克地主“東方援助”的政策,重視同大地主合作,準備同代表大地主利益的政黨德意誌民族人民黨組成聯合政府,以保證執行有利於容克地主的政策,維護他們的利益。
歐根堡—海爾特菲爾德公爵將這一談話記錄連同他的一封信,在容克地主中間廣為散發。1931年1月21日,希特勒出席了馮·阿爾尼姆—波伊嶺堡伯爵組織的一次有15名容克地主參加的小型私人集會,並在會上做了報告。有影響的大容克地主們認為,希特勒公開提出的政治目標與他們的現實經濟利益相一致,應該支持納粹黨。1932年2月25日,阿爾尼姆伯爵寫信給興登堡總統,表示支持希特勒出任總理,並闡述了希特勒和納粹運動的重要性。
1932年5月30日,布魯寧的下台是魏瑪共和國的又一轉折點。他的下台並非因為遭到議會的否決,而是失去了總統的信任。布魯寧曾試圖通過減薪、降低物價、移民措施和改進失業救濟金來克服危機,未能奏效。1930年,他試圖通過重新舉行國會選舉獲議會多數,又遭失敗。在這種情況下,興登堡考慮向右敞開大門,“遏止褐色洪水”,即把吸收納粹主義和加強權威權力機構的願望,同根本上幹預魏瑪社會體製的要求結合起來,在此情況下布魯寧下台。
繼布魯寧之後,巴本成為總統製內閣總理,隻有德意誌民族人民黨追隨他及其政策。巴本限製失業救濟金,取締最後的“民主堡壘”——社會民主黨領導的普魯士政府等措施,從根本上修正了魏瑪體製。但是,巴本的政策遭到了社會民主黨、中央黨、基督教工會和原布魯寧政府成員的反對。
1932年7月31日,德國第六屆國會選舉揭曉這次選舉結果為德國的國內政治形勢,帶來了深遠的影響。納粹黨在這次選舉中,獲得明顯的勝利。納粹黨囊括了37.4%的選票和230個國會席,成為德國國內最突出、最強大的政治力量。除此之外,隻有德國納粹黨(占21.6%/133)個席位,德國共產黨(14.5%/89)、中央黨(12.5%/75),德國國家人民黨(5.9%/37)和巴伐利亞人民黨(3.2%/22)成為重要的議會黨派,遊離黨派則全軍覆沒。這次選舉之前,納粹黨與德國會社會黨、共產黨形成對立局麵,雙方甚至發生流血衝突。
1932年8月13日,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勞工黨(納粹黨)雖然在7月31日的國會大選獲得勝利,但是希特勒納粹黨仍不能攝政。原因是選舉之後,在納粹黨和德國內閣舉行的一次談判中,納粹黨與總理巴本無法取得協調,雙方出現嚴重的分歧。因為巴本隻同意最多讓希特勒擔任副總理的職務,但是希特勒堅持要擔任總理,他的黨員要出任普魯士邦的首席部長職位,以及其他許多重要的部長職位。
巴本下台後,1932年12月23日,興登堡任命施萊歇爾將軍為總統製內閣總理。施萊歇爾采取的國家幹預政策,不但未能取得工人和廣大下層民眾的支持,還引起了壟斷資本集團的不安和恐怖。
以上說明,布魯寧、巴本、施萊歇爾總統製內閣政治基礎薄弱,缺乏群眾基礎,無法穩定政治、經濟局麵。希特勒的納粹黨則乘機爭取權勢集團和輿論界的支持,以達其上台執政的目的。
希特勒十分清楚,納粹黨要想做到合法上台,除了利用經濟危機,依靠強大的群眾運動之外,還必須得到各權勢集團人物的支持。因為他們能夠對總統施加決定性影響。於是,納粹黨便想方設法與各權勢集團結盟。
反對馬克思主義,敵視民主製,對外進行侵略擴張,是納粹黨與壟斷資本等權勢集團結盟的共同基礎。但是,納粹黨綱領中有關“反資本主義”的條文卻是二者接近的障礙。
為了加強對壟斷資本集團的爭取工作,希特勒反複向重工業家代表解釋,納粹黨綱領中“反資本主義”的條文,隻是反對“貪婪的猶太資本”,絕不反對“創造性的雅利安人資本”,並進一步解釋說,這是出於宣傳和爭取群眾的需要。希特勒通過在工業家集會上演說,消除了壟斷資本家對納粹黨“反資本主義”條文的顧慮和對“施特拉瑟左派”的恐懼,使納粹黨與壟斷資本的關係出現了轉機。
1929年,希特勒提出與壟斷資本的結盟問題,得到了有關方麵的響應。同年9月,納粹黨發表的“反對奴役德意誌人民法案”被稱為“自由法案”,法案稱納粹黨要與持種族權威觀念的保守派結為聯盟夥伴,集中解決“德國世界政治地位的衰落”問題,“重新贏得我國人民的自由”。
同年12月2日,德國工業家全國協會提出一份備忘錄——《德國經濟的崛起或毀滅》。在這份關於德國經濟和財政改革的方案中,激烈地攻擊由社會民主黨領導的政府和魏瑪共和國,表示願意與納粹黨結盟,並且指出:“德國的經濟麵臨著抉擇。如果最終不能改變航向,並使我們的經濟、財政和社會政策根本變向,那麼德國經濟的毀滅將無可挽回。”德國工業家全國協會呼籲說:“一切建設性的力量”應該聯合為“一種廣泛的和統一的反擊陣線,抵製一切敵視經濟的努力,”把經濟“從一切非經濟障礙中解救出來!”
1931年10月11~12日,納粹黨與德意誌民族人民黨、鋼盔團、容克地主和壟斷資本家代表結成“哈爾茨堡陣線”,主張建立一個“強大的民族國家”,建立公開的恐怖專政,向魏瑪共和國發起總進攻。
1932年1月27日,希特勒在杜塞爾多夫工業家俱樂部向600多名萊茵——威斯特伐裏亞經濟界領導人發表演說。為了迎合大企業界領導人的需要,希特勒大肆攻擊民主製,宣揚以效率和偉人建設經濟的思想,強調天才人物和個人主動性的價值,鼓吹對外進行殖民擴張和戰爭。希特勒的演說,引起雷鳴般的掌聲。大會主席、魯爾地區最有權威的大亨之一弗·蒂森代表聽眾向希特勒表示感謝。他說:“隻有納粹主義運動和元首精神,能夠改變德國的命運!”
希特勒的這一演說發生了重要影響。此後,經濟界的許多代表人物的態度發生了有利於希特勒納粹黨的轉變。他們也希望以自己的觀念來影響納粹黨,以便其行動體現自己的意誌。這次在杜塞爾多夫城的集會,成為希特勒的納粹黨與壟斷資本集團開始結盟的標誌,為他日後上台奠定了基礎。後來,應希特勒的請求,由工業家威·凱普勒組織領導了一個“凱普勒社圈”,為納粹黨上台提供經濟谘詢。該機構由10多名經濟界領導人組成,其中有銀行家雅爾馬·沙赫特和聯合鋼鐵廠總裁阿·弗爾格勒等人。
1932年11月6日,納粹黨在國會選舉中喪失了34個議席。在這種情況下,大工業和重工業界的資助人對繼續捐助納粹黨表示遲疑。銀行家施羅德立即向希特勒表示幫助,成立了一個由十幾名重要工業家和銀行家組成的為納粹黨債務承擔信用擔保的銀行集團。施羅德是貴族俱樂部的成員,並與總統之子奧斯卡·馮·興登堡關係密切,可通過後者對總統興登堡施加影響。因此,他對希特勒上台執政會起到不可小覷的作用。
1932年年底,金融壟斷資本集團決定選擇納粹黨作為它們利益的代表。同年11月19日,20位重要的工業、銀行、商業和農業方麵的代表人物簽名,向興登堡總統呈交一份《請願書》,要求任命希特勒組織總統製內閣。壟斷資本集團的活動,為納粹黨上台起了重要作用。
沒有軍隊的支持,奪取並保持政權是很難想象的。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國防軍對此一直耿耿於懷,無時無刻不在夢想重建昔日德國的大國地位,進而奪取世界霸權。而且,國防軍在德國內閣更替中日益發揮著左右局勢的作用。
從1929年起,希特勒便開始有計劃地對國防軍加強宣傳活動,表示願意與陸軍聯合。同年3月15日,希特勒在一次演說中闡述了納粹黨與國防軍的關係,正式聲明:“嚴格的紀律將把德意誌人集聚起來,我們由此產生希望,新的德意誌民眾國家將開始取代當代的階級一政黨國家。”他對軍隊大加讚美,聲稱“帝國軍隊是德意誌民族的最高學府”,以此滿足軍官團具有的自我精英意識。
1930年10月,希特勒再次聲明:“國防軍居於運動之首。如果我們上台執政,那麼國防軍將重新成為偉大、悠久、高貴的人民軍隊。”希特勒向國防軍做出的明確保證,使一些陸軍高級將領感到寬慰。他們認為,美好的時刻即將來臨。許多較年輕的軍官對納粹黨的宣傳欣喜若狂,他們從希特勒關於擴軍備戰的諾言中,看到了晉升的希望。國防軍中以第一軍區(東普魯士)司令布洛姆貝格及其參謀長賴興瑞為代表的一派,極力主張任命希特勒為總理。他們認為:“解決國防軍的政治和軍事問題,隻能由唯一的力量——納粹運動加以實現納粹運動是國防軍實現擴軍備戰的巨大發動機。”
1933年1月下旬,布洛姆貝格和賴興瑞受召同興登堡總統商議組閣問題。二人提議任命希特勒為民族陣線政府總理。1933年1月29日上午,興登堡總統任命布洛姆貝格為國防部長,客觀上加強了希特勒和國防軍內親納粹派的地位。
魏瑪共和國官吏集團也是希特勒納粹黨著意爭取的勢力。魏瑪共和國建立之時,對舊的官僚體製未加觸動。魏瑪共和國宣布,確保官吏的合法權利和法官的獨立性。但在渡過了王朝崩潰的危機之後,官吏階層對新產生的魏瑪共和國並無善意,對魏瑪憲法中規定的資產階級民主、平等原則持保留態度,推崇王朝時代對上服從和對下命令的專製方式,留戀君主製及其“光彩”,不願意放棄軍國主義等等。
納粹黨大肆攻擊資產階級自由、民主製,推行所謂領袖原則,這些與魏瑪共和國官吏集團的權威思維方式不謀而合。同時,納粹黨的宣傳及其選舉成就,使官吏們逐漸與納粹黨接近,最後支持希特勒上台。官吏集團的重要代表、總統的顧問、國務秘書奧·梅斯納,為大資本家和大容克地主向興登堡總統呈交“陳情書”,要求任命希特勒為內閣總理。他和總統的兒子奧斯卡·馮·興登堡(權勢集團幕後策劃人之一)為希特勒組閣,穿梭於希特勒和總統之間。
基督教在德國具有重大影響。92%的民眾信奉天主教和新教。希特勒為了上台執政,也進行了爭取教會的工作。
魏瑪共和國後期,天主教會內部帝國思想派的影響逐漸擴大,主張支持納粹黨。新教內部出現的“德意誌基督教信徒信仰運動”,完全肯定納粹主義,讚成和支持希特勒納粹黨上台。
德國知識界的保守人士,在高等院校和新聞出版機構居於優勢。他們把納粹黨上台視為拯救德國、擺脫危機和新生的開始。在大學生中,反動的種族主義、民族主義、反民主和反猶觀念廣為傳播。1931年7月之後,德國大學生協會的許多領導人為納粹分子。知識界出現大肆宣揚戰爭、詆毀民主和主張權威的保守思潮,為希特勒納粹黨的上台製造了廣泛的社會思想輿論。
在布魯寧——巴本——施萊歇爾總統製內閣缺乏國會多數支持、德國政局動蕩不安的情況下,大資本家、大容克地主、軍人和官吏等權勢集團代表人物、教會和知識界,都要求總統興登堡讓希特勒出麵組閣,他們一致認為,希特勒的納粹黨是最佳選擇。他們不僅能夠利用納粹黨擁有的眾多選民及廣泛的群眾基礎,穩定政局和渡過危機,同時又能利用納粹黨對內廢除議會民主製,剝奪工人階級的權利,對外擺脫凡爾賽條約的枷鎖,恢複德國世界霸權地位。
1933年l月22日,興登堡之子、總統副官奧斯卡·馮·興登堡,國務秘書梅斯納和巴本,同希特勒、戈林、弗蘭克密談組閣問題。1月25日,資產階級右翼黨團德意誌民族人民黨發表聲明,支持希特勒組織政府。1月28日,總理施萊歇爾下台。總統顧問巴本、奧斯卡和梅斯納向興登堡建議,組成希特勒——巴本——胡根堡“民族聯合政府”。1月29日上午,希特勒同意了組閣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