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曾經是我國第一大姓,總人口約有一億。現在是第二大姓。早在上古時期,東周靈王有太子名晉,聰明早慧,未成年就已名聞諸侯。在他15歲那年,晉平公派使臣叔譽入周朝貢,見到了他,相與談論後大為折服,歸國後告訴晉平公說:“太子晉行年十五,才識過人,能言善辯,我都不是他的對手。”另一位大臣師曠聽後不以為然,請求入周見太子晉。兩人相見後反複論辯,從天地萬物、聖賢君臣一直談到立國之道、安民之策,最後才相信叔譽並非危言聳聽,並對太子晉說:“瞑臣無見為人辯也,唯耳之恃,而耳又寡聞而易窮。王子,汝將為天下宗乎?”至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京師洛陽附近的穀、洛二水泛濫成災,威脅王宮,靈王準備派人壅塞二水,太子晉則認為這不是一個好辦法,應該因勢利導,順其自然。這本是一個好主意,但靈王不聽,後來還因此廢掉了他的太子名位。太子晉被廢後,他的家人一下子由王室成員變成了黎民百姓。此後晉為了紀念曾是王族的身份,便以“王”為姓。如今,天下絕大多數王姓人,都尊奉他為祖先。
王姓的來源除上述一支外,還有其他的一些支派。但是,大多數是由王族之後改姓的。先秦時期,黃帝、虞舜以及商周諸王的後裔紛紛以王為姓。其後,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多支改入王姓。從唐宋時期開始,曆代史家根據王姓的不同來源,把它分為姬姓之王、媯姓之王、子姓之王、夷姓之王等;又根據其主要居住地區不同,把它分為太原之王、琅邪之王、北海之王、陳留之王等;還根據其堂號不同,把它分為烏衣王、馬蕃王、三槐王等。難怪宋人鄭樵要說:“王氏,天子之裔也。以其所出既多,故王氏之族最為蕃盛雲。”(《通誌·氏族略四》)。
在發展中,王姓創造了輝煌的家族文化,誕生了無數個政治名人、文學名人、藝術名人、科技名人。如王莽、王建、王審知等人都曾是一國之王,王允、王導、王安石都是名臣賢相,王翦、王離、王氵睿都是著名將帥,王充、王粲、王羲之、王維、王守仁、王國維等人都是享有盛譽的學者、思想家、藝術家,王昭君是女中豪傑,王贛駿是第一位華裔太空人。據有人統計,王姓不僅人口居全國第一,而且曆史名人也居全國第一位。
近年來,對王姓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如1993年出版《中華姓氏通書·王姓》和《華夏姓氏叢書·王》,都是研究王姓的階段成果。
張姓
張姓是我國當代第三大姓,相傳出自黃帝,是黃帝第五子揮的後代。據明嘉靖年間張浚等纂修的《張氏統宗譜·得姓郡望》稱,“吾張氏得姓者,自軒轅黃帝第三妃彤魚氏之子曰揮,觀弧製矢,賜姓張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國於青陽,後改清河郡,此張氏得姓之由,而望清河郡者獨最。”這是說,張氏得姓於黃帝之子揮,母名彤魚氏。揮因發明弓箭,被任命為弓正(官名)。弓正亦即弓長,二字相合,正是“張”字,這樣便有了張姓。此後,揮的後代世居清河郡(今山東臨清),而清河也就成了張姓的一大郡望。
張姓因為是大姓,來源眾多,分布廣泛。其郡望除上述一支外,又有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範陽、犍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郡、河內、高平、百忍、金鑒等多支。相傳唐代有張公藝一家,九世同居共財,遠近稱頌。事情傳到唐高宗那裏,高宗親自前來探望。高宗向他詢問保守家業、和睦宗族的訣竅,他隻寫了100多個“忍”字作為回答。高宗從中悟出了治國齊家的大道理,深為感動,心滿意足的起駕回宮。此後,張公藝家族為了紀念這次有意義的探訪,便以“百忍”作為自己家族的徽號。另據唐代典籍記載,唐玄宗開元年間,群臣為玄宗祝壽,多獻奇異珍寶,隻有宰相張九齡獻上一部名為《千秋金鑒錄》的書籍。他在書中詳細論述了古今興亡之道,意在規勸玄宗應在天下太平之時記取曆代興亡的教訓,居安思危,永保社稷。事後,玄宗對他這份貴重的禮品十分珍視,還專門下詔進行表彰。從此,張九齡的族人也引以為榮,開始以“金鑒”為堂號。
張姓在漢代就已發展成為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姓,至唐代又名列天下10大姓之一。明代時,張姓人已遍布全國的1113個縣中,其覆蓋率占全國州縣總數的93%以上,如今已是一個擁有數千萬人口、分布遍及世界許多地區的中華大姓。
從古到今,張姓中共出了63位宰相,56位將帥。此外,如思想家張載、張木式對儒家理論的貢獻,佛學家僧肇(俗姓張)對佛教思想的升華,以及張天師的道教世家、張衡的地動儀、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一行(俗姓張)的子午線測量,等等,都具有重大意義。另如張騫的交通西域、張居正的萬曆改革、張之洞的“中體”“西用”“理論、張學良的兵諫抗日、張福林的太空探險等等,也都是功在當世、名垂青史的重大曆史事件。這些,無不都是張姓人對曆史和文化的重大貢獻。
劉姓
劉姓是當代第四大姓,曆史悠久,來源眾多。相傳帝堯時有陶唐氏的後人受封於劉(約在今河南偃師縣南),其後便以為氏。夏代,劉姓中有位名為劉累的人擅長訓養蛟龍的技術,被夏王孔甲任命為禦龍氏,專門負責龍的飼養和訓練。據說他曾奉命為夏王訓養四條龍,後因龍生病死了一條,他不敢上報,隻是把龍肉做成肉羹獻與夏王,聲稱是得到了奇珍異肉。夏王不知內情,吃後感覺味道不錯,還專門賞賜給了他一些錢物。後來,夏王要看龍的表演,劉累每次隻讓兩條龍出來,因此騙過了夏王。過後不久,夏王起了疑心,劉累看隱瞞不住,便帶著家小逃到魯縣(約今河南魯山縣),後人便在當地留居下來,世代姓劉。又過了千餘年,劉累裔孫隰叔在周宣王時遷居晉國,生士專,任大師。士專孫士會,是一位較有影響的人物。他的晉襄公去世後曾奉命出使秦國,迎接寄居在這裏的晉襄公弟弟公子雍歸國繼位。當他與公子雍一起歸國時,晉國已立襄公之子為晉君。他們行至令狐(今山西臨猗西南),又遭到晉國軍隊的襲擊,隻得返回秦國。後來,盡管他得以從秦國歸國任職,但子孫中的一部分卻留在了秦國,並世代以劉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