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中國各大姓氏起源及主要人物(8)(1 / 3)

賈他在晉襄公時曾擔任中軍元帥一職,著名將領趙盾起初隻是他手下的一員副將。當時晉國太傅陽處父因是趙盾父親趙衰的故吏,便在襄公麵前詆毀賈他,而讓趙盾取代了中軍元帥的位置,不久,襄公去世,兒子幼小,賈他主張迎立襄公弟弟公子樂為君,而趙盾則堅持迎立襄公的另外一個弟弟公子雍。兩人相持不下,各迎所立,結果趙盾派人刺殺了公子樂,使公子雍成了繼位之主(即晉靈公)。賈他不甘心在政治鬥爭中失敗,也派人刺殺了陽處父,由於他已經喪失軍權,勢力有限,最後還是被趙盾擊敗。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他離開故土,出亡翟國(今甘肅臨洮)。為紀念故國,他和隨同出亡的人便改姓賈氏。

賈姓在得姓以後,不久在臨汾、武威、武陵等地發展成為望族,史書也稱三地為賈姓三大郡望。西漢時,賈姓中出了位著名政論家、文學家賈誼。此後,又相繼出了東漢經學家賈逵、西晉宰相賈充、皇後賈南風、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唐代宰相賈耽、詩人賈島、學者賈公彥、明代劇作家賈仲明、賈鳧西等著名人物。

今天,以人口多寡計算,賈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45位。

丁姓

丁姓是當代第46大姓,曆史上來源眾多,所出不一。早在商朝末年,就有位被稱為“丁侯”

的人名載史籍,這位丁侯,就是最早的一位丁姓人。

當今丁姓的主流則出自西周初年被封於齊國的齊太公呂尚。史稱呂尚有子名亻及,在周成王時任朝中重臣,成王臨終時,又遺命他輔佐康王,所以在康王時,他因是先君的顧命大臣而倍受禮敬。及年老去世,康王專門為他賜諡曰“丁”,以表彰他“執事弗懈”、“事主盡忠”。此後,呂亻及的子孫便以此為榮,在姓氏上去“呂”為“丁”,成為當今丁姓中最為榮耀的一支。春秋時,宋國有位大夫丁公,子孫也以“丁”字為姓。

三國時,吳國有位將軍孫匡,在典軍時不小心燒了糧草,被吳主孫權改姓為“丁”,以示不願與他同姓。從此,孫匡因禍改姓,子孫也姓丁。據考,孫匡是周文王第8子康叔的後代,若然,這支丁姓人應是黃帝的後代,與呂亻及等人出自炎帝之後完全不同。據《楓窗小牘》記載,宋代時,於慶因故改姓丁。此後,他的子孫也以丁為姓。

明人楊士奇《東裏文集》載,明朝年間,有位名為丁鶴年的人,其先本是西域胡人之後。按照西域人的姓名讀音,翻譯成漢文時末尾多帶“丁”字,且繁複冗長,後來為了省繁就簡,便省略為“丁”,後麵再加名字。因此,丁鶴年的姓氏便是這樣省略來的。

上述6支丁姓基本上是當今丁姓的6大源流。在發展中,由呂亻及來的丁姓人在濟陽形成望族,史稱丁氏濟陽堂,也是當今丁姓的最大郡望。東漢時,丁恭作為著名經學家名載史籍。此後,丁奉是三國時的名將,丁公著的唐代士大夫,丁渭是宋代宰相,丁雲鵬是明朝畫家,丁汝昌是清代名將,丁玲是當代著名作家。他們都在丁姓曆史上和中華文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魏姓

魏姓出自黃帝,是黃帝裔孫周文王的後代。據《史記·魏世家》記載,周文王有庶子畢公高,在西周初年受封於畢(今陝西西安西北),子孫以畢為姓。後來,畢國因後嗣乏人而滅亡,畢公子孫中的一些人遷居周朝統治的其他地方,或者外遷到夷狄居住的地區。直到春秋時期,畢公高的後代中才有一位名為畢萬的入仕於晉國,在晉獻公朝中擔任了大夫一職。公元前661年,他與趙夙一起率兵討滅了霍、耿、魏三國。事後,獻公便把魏(今山西芮城北)封給了他。不久,畢萬便以國名為姓氏。此後,畢萬生芒季,芒季生魏武子。魏武子時,因晉獻公去世,王儲不明,4位王子爭奪王位,晉國發生內亂。公子重耳最有才華,被魏武子尊奉為主,並隨他流亡國外19年,最終戰勝了其他公子,獲得了王位,重耳繼位後史稱晉文公,為了獎賞魏武子的功勞,把他徙封於富庶的河北地區,仍稱魏。此後,魏武子傳魏悼子,魏悼子傳魏昭子,等等。至戰國初年,魏國又與趙、韓兩國一起三分晉國,成為“戰國七雄”

之一。又過了200餘年,魏國亡於秦,前後立國達437年。

魏國滅亡後,魏國公族大多以國名為姓氏,姓魏。此外,秦國穰侯魏冉本姓,宋代學者魏了翁本姓高,他們和後代也都改姓魏。

魏姓人在秦漢時期,有畢萬的裔孫魏歆擔任钜鹿太守,子孫留居钜鹿(今山東巨野),後來便在當地發展成為望族。此後,又有一支魏姓人遷居任城(今山東微山西),世代貴顯,成為魏姓人的另一大望族。所以,魏姓人言郡望必稱钜野、任城,二地幾乎成了魏姓人的代名詞。

魏姓所以能發展成為一個人口較多的姓氏,能在當代百家大姓中排名第47位,還有其他一些原因。其中,名賢輩出、人才濟濟無疑是重要的。如西漢初年,魏豹曾因是原魏國貴族之後而被分封為魏王,魏相是西漢名臣,魏伯陽是東漢煉丹術家,魏延是三國名將,魏收是北朝學者兼政治家,魏征是初唐名相,魏野是北宋詩人,魏忠賢是明朝權臣,魏源是清代思想家,魏金枝是當代作家。他們都不同程度地為自己的姓族作出過貢獻,同時在中華曆史上產生了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