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姓在先秦時期較為沉寂,直到秦朝末年,有位名為沈逞的人知名於世,朝廷以宰相之職征聘他入仕,他不應召。入漢以後,沈逞曾孫沈保封竹邑侯。沈保子沈遵,自封地遷居壽春(今安徽壽縣),官至齊王太傅,別封敷德候。沈遵九世孫沈威卿,東漢初年遷居會稽烏程縣餘不鄉(今浙江德清一帶),世代留居於此。此後,當地地名演變為吳興郡武康縣,這支沈姓人也稱吳興武康人。經過千餘年的發展,“吳興”成為天下沈姓中的最大郡望,直到今天,沈姓在論及先祖來源時,仍稱出自吳興武康。
除上述一支外,沈姓還有兩個來源。其中之一是出自周文王第10子聃季之後,聃季的食邑在沈,後代以沈為姓。另一來源出自姓,史稱春秋時,楚莊王曾孫戌任沈縣(今安徽臨泉境內)尹,又稱沈尹戌。他後來入朝任左司馬,先後幫助朝廷誅殺了亻妄臣費無極和鄢將師,獲得了舉國上下的敬重。他的後代,也姓沈。
沈姓盡管來源不一,論及影響,仍以出自少昊之後者為大。這不僅因為它後來在吳興武康一帶發展成為望族,而且古往今來的沈姓絕大多數名人,都是出自這一支派。如南朝宋、齊、梁三朝元老沈約、唐詩人沈亻全期、宋科學家沈括、明劇作家沈王景、沈仕、畫家沈周、清名臣沈葆楨、當代政治家沈鈞儒等人,血統來源無不與這一支派有關。如今,沈姓是天下第37大姓。
曾姓
曾姓出自姒姓,是因封地名稱而來的姓氏。史載,姒姓出自上古帝王夏禹。夏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至啟玄孫少康時,又封自己的小兒子典烈於曾阝(今山東倉南西北),曲烈的子孫便在曾阝地發展繁衍。公元前567年,曾阝國的近鄰莒國侵曾阝,曾阝亡,太子巫逃亡魯國。這時,他一則認為離開了故土,又為了紀念故國,便將原來國名“曾阝”中表示家園的“邑”旁去掉,單姓一個“曾”字。這樣,在中華民族的姓氏大家庭中,便有了曾姓。
曾姓在得姓以後,因為太子巫逃亡於魯而在魯國發展。春秋時,太子巫的孫子曾點(字哲)師從於孔子,曾點子曾參也曾是孔子的高足。特別是曾參,後來還成為孔子學說的重要傳人,被儒家奉為“宗聖”。
曾姓人後來還遷居廬陵、武城等地,各發展為曾姓的重要支派,與魯國一起成為曾姓的三大郡望。相傳,曾參繼承了先師孔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學說,每日不斷反省自己,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信,動靜言行必遵循禮法,成為一個至善至美的人。他的後人以他的這種美德為自豪,為了加以紀念,便以“三省”為堂號。後來,“三省”堂號與“魯國”
、“廬陵”、“武城”三大郡望一樣,都成了曾姓人識別身份的重要標誌。
曾姓以名賢開基,曆史上也名賢眾多。如北宋人曾公亮是著名政治家,曾肇是著名文學家,曾鞏是著名散文家,曾布是政界名臣。南宋時,曾忄造是詩人,曾協是詞人,曾逮是名臣。明朝,曾鯨是畫家,曾銑是名將,曾魯是學者。清代,曾燠是詩人,曾靜是學者,曾廷枚是藝術家,曾國藩是名將,曾紀繹是外交家,曾鑄是實業家。近當代,曾樸是小說家,曾孝穀是藝術家,曾昭倫是化學家。如今,以人口多寡計算,曾姓是排名第38位的中華大姓。
彭姓
彭姓出自黃帝,相傳是黃帝裔孫祝融八姓之一。據《元和姓纂》等書記載,黃帝孫顓頊有曾孫名祝融,後代分為己、董、彭、禿、女雲、斟、曹、等8姓,彭姓便是其中之一。又有人說,彭姓與祝融弟吳回有關。吳回生陸終,陸終有子6人,其中第3子名籛,字鏗,受封於大彭(今江蘇徐州),因此得彭姓,又稱彭鏗。他是古代著名的壽星,據說他在年輕時曾做了一碗野雞肉湯獻給上帝,上帝吃得高興,就賜他長壽不老。傳說他經曆了夏商兩代,活了800多歲,死了49個妻子,失去54個兒子,因為壽高無比,便被後人尊為彭祖。
彭祖的後代大多以彭為姓,後來發展為彭姓的最主要支派。在古代,匈奴、羌、南蠻等民族中都有人以彭為姓,他們的先祖並非都與彭祖有關,是在彭祖之外的彭姓人。後來,由於這些民族融入了漢族中,至今,彭姓人中仍有一些人是他們的後代。
彭姓在發展中,相繼在淮陽、隴西、宜春等地成為望族,此後便以三地為彭姓三大郡望。西漢時,祖居昌邑(今山東金鄉西北)的彭越因輔佐劉邦滅秦建漢有功而被封為梁王,成為彭姓人繼彭祖之後的又一位名人。此後,至清代,彭姓中又出了名將彭春、彭玉麟、名臣彭蘊章、學者彭紹升、詩人彭兆蓀、詞人彭孫遹等名人。至於當代中共中央原農委書記彭湃、淮北軍區司令員彭雪楓、國防部長彭德懷、人大委員長彭真等人,也都是彭姓中知名的人物。
今天,以人口多寡計算,彭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39位。
呂姓
呂姓人是當代第40大姓,曆史上屬於炎帝的後代。相傳,炎帝的裔孫伯夷在帝堯時負責製訂禮法,管理四方諸侯,號稱“太嶽”。至大禹時,他又以幫助治水有功,被封為呂侯,在今河南南陽縣西部一帶建立呂國。經夏、商、周三代,呂國都是諸侯國之一,直到春秋時期,呂國才被楚國滅掉,呂國貴族也從此姓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