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董父的裔孫辛有在東周擔任大夫之職,辛有的兩個兒子則在晉國擔任掌管國家典籍史冊的職務。因“掌管”之意的另一種說法是“董”或“督”,他們又被人以官職相稱,即“董督”或“董史”。此後,他們的子孫世襲晉國“董史”之職,久而久之,便把自己的職務“董”當成了姓氏。至晉靈公十四年(公元前607年),晉卿趙盾為逃避靈公的迫害而出走,還未出境,靈公便被趙盾的族人趙穿殺害,對於這件事,當時任“董史”的董狐認為趙盾有責任,便如實地在典冊上記載了下來。事後,無論趙盾如何辯解靈公被殺與自己無關,或者以強權迫使董狐更改當時的記錄,他都不為所動。這便是後來廣為傳頌的“良史董狐”的故事。他的名字也被人當作不畏權勢、秉筆直書的代名詞。
董姓在發源以後,又在隴西、濟陰二郡形成望族,史稱董姓二望。出自董姓隴西望者,著名人物有東漢太師董卓、唐代音樂家董庭蘭、及清末甘肅總兵董福祥等人。濟陰董氏中的名賢則較為分散。至於其他一些董姓名人,主要有漢代大司馬董賢、經學大師董仲舒、三國蜀國宰相董允、北魏外交家董琬、五代南唐畫家董源、宋節度使董宋臣、金戲曲家董解元、元山東宣慰使董摶霄、明書畫家董其昌、抗倭名將董邦政、清文學家董說、當代中國人大副委員長董必武、戰鬥英雄董存瑞等人。他們都是董姓中影響較大的人物。
今天,以人口多寡計算,董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9位。
蕭姓
蕭姓出自姬姓,是上古傳說中的帝王嚳的後代。嚳的裔孫仲衍是“商末三仁”之一的微子的胞弟,其後代大心在兩周時因平定南宮長萬之亂有功,被封於蕭(今江蘇蕭縣),從此便以封地的名稱為姓氏,姓蕭。後來,蕭被楚國滅掉,國民中有位名為蕭不疑的人在楚國擔任了上卿一職,子孫散居於豐、沛間(今江蘇北部)。至秦朝末年,祖居沛縣的蕭何初任縣吏,與同縣的劉邦聯合起兵反秦。當時淮陰有位極具軍事才能的人韓信求見劉邦不被重用,負氣出走。蕭何得知後,急忙“月夜追韓信”,把他找了回來。後來,韓信果然為劉邦翦滅秦王朝立了大功。
由於蕭何為蕭姓在秦漢時期的知名起了關鍵作用,所以此後的蕭姓人大多尊奉他為祖先。至西漢中葉,蕭姓中又出了一位著名宰相蕭望之。由於他的祖居地是東海蘭陵(今山東嶧縣),因此,東海郡也成了蕭姓人的著名郡望之一。南北朝時期建立齊朝、梁朝的開國皇帝蕭道成、蕭衍,無不自稱是他的後代。當時,蕭姓與王、謝、袁三稱並稱,被認為是天下最為尊貴的四大姓族。
蕭姓除有東海、蘭陵兩大郡望外,又有廣陵、河南等郡望,以及“芳遠”等堂號。其曆代名人還有漢中郎將蕭鹹、南朝梁元帝蕭繹、北朝周大將軍蕭岑、唐左仆射蕭王禹、右丞相蕭嵩、詩人蕭穎士、宋太常卿蕭達、遼蘭陵郡王蕭匹敵、金右丞相蕭裕、元詩人蕭國寶、畫家蕭月潭、明禮部尚書蕭雲峰、布政使蕭良幹、巡撫蕭大賓、清畫家蕭九成等。今天,以人口多寡計算,蕭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30位。
程姓
上古帝嚳時,人們慢慢開始認識到了火對生活的重要性,開始用火加工食物。由於火種極不容易得到,帝嚳便派已故顓頊皇帝的曾孫重黎專門負責管理火種。當時這一官名是火正,也稱祝融。此後,重黎的子孫相繼承襲了這一職位。至商朝時,重黎的裔孫被封於程(今河南洛陽一帶),為伯爵。傳至程伯休父,周宣王時入朝任大司馬。他的封地距離周朝國都很遠,來往多有不便,宣王便把他移封於今陝西鹹陽市東、仍稱程,伯爵。休父的子孫便都姓了程。
春秋時,晉國有韓、趙、魏、中行、智、羊舌、荀等大夫分掌朝政,其中荀氏至荀林父時,其胞弟荀歡被賜采邑於今山西新絳東北部一帶,也稱程。後來,荀氏在政治鬥爭中被擊敗,荀歡的采邑被奪,族人淪落為平民。為了紀念自己家族曾經有過的封邑,這支荀姓人不久也改姓程。
上述兩支程姓是程姓中影響最大的支派,出自重黎之後的程姓向稱正宗。在以後的發展中程姓還形成了安定、廣平兩大郡望,出現了秦代的隸書發明家程邈、漢朝名將程不識、大商人程鄭、三國吳名將程普、唐朝名將程知節(咬金)、畫家程修己、權臣程元振、宋思想家程頤、程顥、學者程大昌、名臣程公許、理學家程時登、元學者程文、明兵部尚書程徐、詩人程嘉燧、著名作家程敏政、清篆刻家程邃、書畫家程偉元、詩人程可則、程夢星、經學家程瑤田、醫學家程圖彭、藝術家程長庚、海軍將領程璧光、當代畫家程璋、醫學家程門雪、湖南省長程潛、藝術家程硯秋等名人。如今,按人口多寡計算,程姓已排在百家大姓的第31位,是一個影響較大的姓氏。
曹姓
相傳,上古顓頊皇帝有個叫吳回的兒子,在帝嚳時任火正,其子陸終娶鬼方之女女貴為妻,生子6人,其中第5子名安,在大禹時因幫助治水有功,被封於曹(今山東定陶一帶),其後人便以曹為姓。至周武王時,又把弟弟振鐸封在曹,稱曹叔,而把曹安的後代曹挾移封於邾(今山東曲阜東南)。戰國時,邾國被楚國滅掉,邾國人分別以邾、曹為姓。又過了數年,曹叔振鐸的曹國也亡於宋,其後代中也有人姓曹。東漢中葉,大鴻臚曹嵩原姓夏侯氏,由於宦官曹騰收養而姓曹氏。人所熟知的著名曹姓人物曹操以及三國時期魏國的各位皇帝,無一不是他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