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中國各大姓氏起源及主要人物(6)(2 / 3)

北朝時,原居住在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一帶的康居國人的分支曹國人跟隨其他民族一起遷居中國內地,按照內地人的習慣也改姓曹氏。如北齊時有位名為曹妙達的人,就出自這支曹姓人中。

由上述可見,曹姓人的來源主要有四支,影響最大的一支與夏侯氏同源。夏侯氏原出傳說中的治水英雄夏禹,其裔孫佗在魯悼公時仕於魯國,被賜以侯爵,負責奉祀夏禹,史稱夏侯,其後代以夏侯為姓氏。曹姓中的一支既然是從夏侯姓中分出,其所尊奉的祖先也是原來夏侯氏的祖先,亦即夏禹和夏侯佗。

曹姓人的得姓主要在今山東地區,得姓以後也以山東為中心向四周遷徙。大約在漢代初年,曹姓人的一支南遷到譙郡亳縣(今安徽亳州),在這裏發展成為曹姓望族。東漢時,又有一支曹姓人南遷至今浙江一帶,後裔在浙江生息繁衍。西晉末年,山東一帶遭受了“五胡亂華”

,大批的曹姓人也在此時向南方或其他地區遷徙,使曹姓有了更為廣泛的分布。

曹姓如今有譙國、彭城、高平、巨野四大郡望,都集中在自己姓氏的發祥地一帶。但是,曆史上產生影響的曹姓名人並不僅限於這些地區。如三國畫家曹不興是浙江人,唐代詩人曹鄴是廣西人,宋代名將曹彬是河北人,元代畫家曹知白是上海人,明朝文學家曹學亻全是福建人,學者曹端是河南人,清代文學家曹雪芹是正白旗“包衣”

人,學者曹廷傑是湖北人,北洋直隸總督曹錕是天津人。當然,如漢宰相曹參、三國大將曹仁、文學家曹植、皇帝曹丕(魏文帝)、大將軍曹爽、唐畫家曹霸、清詩人曹貞吉等人,其籍貫仍在這些地區。

今天,以人口多寡計算,曹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32位。

袁姓

袁姓是當代第33大姓,曆史上出自媯姓,相傳是上古有虞氏部落的首領帝舜的後代。周朝時,帝舜的裔孫胡公滿被封於陳,後傳8世至諸,字伯瑗。伯瑗的孫子濤塗以祖父的字命氏,姓瑗,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此後,因瑗字與袁、轅、援、爰、氵袁、木袁等字同音,瑗姓又演變為袁、轅、爰等姓。這樣,便有了袁姓。

袁姓得姓以後,在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彭城(今江蘇徐州)等地形成望族,後來,汝南、陳郡(一作陳留,即陳郡後來的名稱)、彭城便成了袁姓的三大郡望。東漢時,祖籍汝南汝陽的袁安擔任了漢章帝司徒的一職,此後,袁安子袁敝官至司空,袁敝從子袁湯也官司空,袁湯子袁逢及袁逢弟袁隗分別官至司空、司徒,這便是袁姓人最引以為榮的“四世五公”。當時天下士大夫無不奔走於袁姓門下,其“權之重,勢之盛,天下莫得而比”(《三國誌·孫破虜討逆傳》注引《吳錄》)。至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時,袁紹依賴這些勢力稱霸於河北,袁術也稱帝淮南,兩位袁姓人一南一北,擁兵自保,是當時天下最具影響力的兩個割據集團。進入三國以後,盡管袁姓人的勢力不及東漢,但依然族大人眾。特別是在西晉末年南遷以後,因為累世佐命有功,又與王、謝、蕭三姓並稱為天下盛門。

直到隋唐時期,袁姓都一直保持其優越的地位。

隋唐以後,袁姓人口迅速增多,分布也更為廣泛,從南方到北方,幾乎無處不在。大約在明清時期,袁姓開始遷居世界各地,使自己的姓族有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袁姓的發展中,還造就了一大批曆史名人,其中除漢代三國時期的名人已見上述外,又有西漢名臣袁盎、東晉文學家袁宏、唐代詩人袁郊、宋史學家袁樞、元文學家袁桷、明文學家袁宏道、名將袁崇煥、清詩人袁牧以及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等人。

鄧姓

鄧姓的來源主要有三支。一是夏禹的後代,出自夏禹曾孫仲康之子某。夏朝初年,仲康封子於古鄧林(今河南鄧州南)之地,因名鄧國,前後存在800多年,商朝仲丁時被滅掉。此後,鄧國的遺民便大都改姓鄧。

鄧姓的另一支來源是出自商朝皇族之後。相傳,商朝武丁叔父有位兒子被封在蔓(今河南伊川蔓口),稱蔓侯。至武丁滅鄧以後,又把他移封於鄧,仍稱蔓侯或鄧蔓。大約600餘年後,鄧蔓國亡於楚,其國民從此也有人改姓鄧。

鄧姓的第三個來源是出自李姓,與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後主李煜有關。李後主在位時,曾封第八弟李從鎰為鄧王,後來唐亡於宋,宋太祖詔捕後唐宗室,李從鎰之子李天和南逃至安化(今屬湖南)避難,此後便定居於此。為了隱藏自己的身份,他以父親封國的名稱為姓氏。於是,在鄧姓中便有了這樣一支原本姓李的人。

上述三支鄧姓是當今鄧姓的三大支派。在得姓以後的發展中,又形成了南陽、安定、高密三大郡望。漢代時,原居住在楚國故地的鄧況北遷至河南南陽新野縣,是南陽鄧氏的開基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