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中國各大姓氏起源及主要人物(6)(3 / 3)

他的裔孫鄧禹在東漢初年官至太傅,封高密侯,從此便在高密(今屬山東)發展,史稱高密鄧氏。至於安定鄧氏,相傳也是南陽鄧氏的分支。

鄧姓在起源以後,便開始了向各地的遷徙。其中的一支由南陽遷居江西吉安廬陵,南宋末年出了鄧剡、鄧光薦兩位愛國忠臣。明朝初年,其族人鄧鶴軒初任兵部員外郎,後赴四川廣安供職,便落籍廣安。過了600餘年,鄧鶴軒的裔孫中出了位十分著名的人物,便是鄧小平。

鄧姓如今是天下第34大姓,其分布以江西、湖南、河南等省最為廣泛,四川、廣東、福建、江蘇次之。其曆代名人見於史傳者達200餘位,除以上所及者外,又有春秋思想家鄧析、西漢名臣鄧通、東漢名將鄧騭、鄧晨、三國時蜀國名臣鄧芝、魏大將鄧艾、唐代衡州刺史鄧進忠、宋朝官吏鄧綰、元朝學者鄧文原、思想家鄧牧、明代將領鄧愈、鄧子龍、學者鄧雲霄、清朝大臣鄧廷楨、名將鄧世昌、篆刻家鄧石如、著作家鄧顯鶴、詩人鄧輔綸以及當代鄧發、鄧中夏、鄧拓、鄧穎超等人。

許姓

遠古帝堯的時候,有一位名為許由的賢人,他在許(今河南許昌一帶)耕田、隱居、名聲遠布,帝堯聞聽以後,有意把帝位傳給他,他則逃到箕山(今河南登封東南)之中相避。帝堯又請他出任九州之長,他則來到潁河水邊,用水洗耳,表示不願聽到這樣的話。帝堯見他態度堅決,隻好打消了請他出仕當官的念頭。

相傳,許由是炎帝的後代,子孫世自他以後,世代生活在今河南許昌一帶。至西周武王時,許由裔孫文叔被封於許地,建立許國。春秋末年,許國才被楚國滅掉。

許姓得姓以後,最初因許國末代君主許吉等人被楚國遷於容城(今河南魯山),開始在容城一帶發展。至戰國時期,又有一批許姓人自容城遷居冀州高陽北新城縣都鄉樂善裏(今河北徐水西南)。其後傳布繁衍各地,以“高陽”為郡望。後來,又有一些許姓人在汝南(今屬河南)一帶知名於世,使許姓中又有了“汝南”郡望。另外,許姓還有“長樂”等堂號。

許姓人現在已經遍布大陸各地及世界上的許多地方。以人口多寡論,許姓在大陸大姓中排名第35位,在台灣則有38萬人之多,排在大姓中第11位。其曆代名人也為數眾多,如戰國時的許行是思想家,西漢的許商是數學家,東漢許楊是水利專家、許慎是文字學家、許劭是人才學家,三國許褚是曹魏大將,唐朝許堯佐是文學家、許敬宗、許遠是名將,宋代許道寧是畫家、許叔微是醫學家,元朝許衡是著名學者、許有壬是七朝元老,明代許自昌是文學家,清朝許乃濟是名醫、許景澄是外交家,近當代許雪秋是華僑資本家,許廣平是婦女活動家,許光達、許世友是著名將領,等等。

傅姓

傅姓是當代第36大姓,曆史上主要出自商朝宰相傅說。關於傅說的身世,史書上還有一段著名的故事。相傳,商朝至高宗武丁時,國勢已經出現敗落之象。武丁即位以後,不甘心祖宗開創的基業在自己手上斷送,足有意有所作為,振興國家。正好有天晚上,他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一位神仙把一個弓身駝背、穿著破衣、胳膊上係著繩索的囚徒模樣的人推薦給他,說:“你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就必須依靠這位聖人。”武丁一覺醒來,立即請人畫了圖像,命令群臣四處尋訪。結果在一個叫傅岩的地方(今山西平陸東南),找到了夢中的那位聖人。後來,他在此人的輔佐下,天下大治,歌舞升平,他也因此被譽為英明的“中興之主”。

他所依靠的那位聖人,便是今天大多數傅姓人尊奉的祖先-傅說(yuè,音悅)。

除上述一支外,傅姓中還有人出自黃帝裔孫大由之後。據《新唐書·宰相世係表)等書記載,大由在周朝時被封於傅岩,子孫居於此,便以地名氏,姓傅。此外,傅姓中還有一支出自賴姓的人。

傅姓人在漫長的曆史發展中,形成了“北地”、“清河”兩大郡望,以及“雙鳳”等著名堂號。西漢時,傅寬以開國功臣知名於世。以後,傅姓中又出了東漢文學家傅毅、南朝名臣傅縡、唐太史令傅奕、明將傅友德、清代史學家傅維麟、著作家傅山、當代翻譯家傅雷、政治家傅作義、醫學家傅連璋、學者傅思年等名人。

沈姓

沈姓出自少昊金天氏。相傳,少昊裔孫昧在玄冥時擔任師保之職,生子二人:允格、台駘。

台駘在顓頊時因治水有功,被封於汾水流域(今山西境內)。此後,台駘的後裔發展為沈、姒、蓐、黃四支,也稱四國。其中沈國後封子爵,史稱沈子國,其統治中心在汝南平輿沈亭(今屬河南)。魯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北方各國相約伐楚,沈國由於沒有響應而被蔡國滅掉。此後,沈國遺民便以國名為姓氏,姓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