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中國各大姓氏起源及主要人物(5)(1 / 3)

宋姓是當代第22大姓,曆史上是一個由商朝王族的後裔發展而來的姓氏,其遠祖一般尊奉黃帝、成湯,始組則是西周初年宋國的建立者微子啟。史稱微子啟是商朝國王帝乙的兒子,亦即商朝末帝紂王的庶兄。商朝末年,紂王荒淫無道,他與比幹、箕子多所匡正,被譽為商末“三仁”。他曾多次勸諫紂王改過自新,刻苦自勵,並要警惕雄踞關中的西伯昌(即後來的周文王)的勢力。但紂王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對他的話一句也聽不進去,並說:“我做天子是上天的旨意,天命在我,西伯昌又能把我怎樣?”微子見他不可理喻,便稱病不再上朝。不久,西伯昌的兒子姬發(周武王)果然起兵反商,攻下了商朝國都,誅殺了紂王,建立周朝。後來,為了爭取商朝遺民的支持,至武王之子周成王時,封微子於商朝舊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國,成為周朝的諸侯國之一。因此,微子便成了宋國的開國君主。

微子的宋國共存在700多年,經曆了西周、春秋、戰國三個時期,還曾一度參與了大國之間的爭霸,在曆史上產生過較大影響。至公元前286年,遠在今山東半島的齊國向西發展勢力,滅亡宋國。亡國後的宋國王室成員為紀念故國,從此便以國名為姓氏,改姓宋。此後,宋姓人又向全國各地遷徙,形成了京兆、西河、廣平、敦煌、河南、扶平等郡望。

宋姓的京兆郡望在東漢初年出了位名人宋弘。他在入仕以前曾娶妻生子,及入仕以後,漢光武帝見他人品出眾,一心要把自己的姐姐湖陽公主嫁給他,勸他和原來的妻子離異。但是,他認為“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寧願與自己的原配夫人白頭到老,也不願攀龍附鳳。光武帝後來也理解了他的苦衷,並被他的人品所折服,提拔他擔任了宰相之職。因此,他不僅在生前位極人臣,在去世後也因高尚人品和“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至理名言而名垂千古。

宋姓的廣平郡望與唐玄宗宰相宋王景有關,宋王景任相時,曾因功被封為廣平郡公,子孫世享封爵,此後便以廣平為郡望。這支宋姓人在唐末還遷居福建莆田、侯官等地,以後發展成為東南沿海地區的宋姓主要支派。

宋姓的其他一些郡望和支派也各有所出,限於篇幅,不多贅言。至於宋姓曆代名人,除宋弘、宋王景外,又有戰國時文學家宋玉、北宋史學家宋祁、明代科學家宋應星、民國財政部長宋子文、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等人。

鄭姓

鄭姓的來源與先秦時期的鄭國有關。鄭國是由周朝王室分封而來的國家。史稱周宣王時,封幼弟姬友於木或林(今陝西華縣東),建鄭國,姬友亦即鄭桓公。周幽王時,桓公入朝任司徒,見幽王無道,便向一位叫太史伯的人詢問自保之計。太史伯說,在洛水以東、黃河、濟水以南的虢、鄶兩國之間的一大片地土,交通便利,物產富饒,你可以先把家室和財產安置在那裏,再尋找機會,控製這片地方。桓公依計而行,可惜還沒有把一切安頓好,他就在“犬戎之難”中被殺害。此後,他的兒子鄭武公繼承了他的遺誌,幫助周平王建立了東周,因功被賞賜了虢、鄶之間的土地,建立了新的鄭國。此後,他的子孫便在這一帶發展繁衍,世襲鄭公稱號,直到公元前375年,才因鄭國被韓國滅亡而喪國失爵。亡國後的鄭國貴族散居於京(今河南滎陽京襄城)、製(今滎陽西)、祭(今河南鄭州東)和陳(今河南淮陽)、宋(今河南商丘)之間,為紀念故國,便相繼改姓鄭。

鄭姓主要發源於今河南中部一帶,這裏在古代曾是滎陽郡的管轄範圍,所以在鄭姓人中,自古就有“天下鄭姓出滎陽”或“滎陽鄭氏遍天下”之說。直到今天,在河南中部仍有一個名為“滎陽”的縣級市,但這一地名與古代的滎陽郡遠不是一回事,其地理範圍已經比古代小了許多,隻是當年滎陽郡中的一小部分。

《新唐書·宰相世係表》說,鄭國滅亡時的最後一位國王是鄭幽公,生公子魯,魯7世孫鄭當時,漢代任大司農。當時6世孫鄭稚,漢末自陳遷河南開封(今開封縣南)。晉置滎陽郡,遂為滎陽開封人。此後,天下鄭姓言源流者,皆曰出自滎陽。

鄭姓在先秦時就出了一位名為鄭國的水利專家,此後便名賢相繼,累世不絕。根據某些學者統計,鄭姓曆代名人僅入二十五史者就達443位之多,其中有東漢經學家鄭玄、宋代史學家鄭樵、明朝航海軍鄭和、清代民族英雄鄭成功以及書畫家鄭燮(板橋)、改革家鄭觀應、偽滿洲國國務總理鄭孝胥(當然是反麵的名人)等人。其名人之多、名人名聲之大,實在是應該使當今鄭姓人引以為榮的。

今天,以人口多寡計算,鄭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23位。至於對鄭姓曆史和文化的研究和探討,近代也取得了不少成就,僅筆者就撰寫了《中華姓氏通書·鄭姓》、《百家姓書係·鄭》兩部書籍。

謝姓

謝姓是當代第24大姓,相傳出自炎帝,是周宣王時封於謝邑(今河南南陽、唐河一帶)的申伯的後代。史稱申伯是周宣王的舅父,曾因率兵平定犭嚴狁之亂而被封於謝,他的子孫便在謝地發展。春秋時期謝國滅亡後又改姓謝氏,其曆史相當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