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姓在先秦時期得姓以後,至東漢中葉,出了位著名人物,即巨鹿太守謝夷吾。據《後漢書》記載,謝夷吾祖籍會稽山陰縣(今浙江紹興),早年出身縣吏,後來曆官壽張令、荊州刺史、巨鹿太守,還曾一度被人舉薦為司空。他的貴顯無疑為自己家族的知名奠定了基礎,此後便累世貴顯,賢才輩出。如三國時期吳大帝孫權的謝夫人、史學家謝承、東晉尚書仆射謝奉、著作家謝沈等人都是他的後裔。從東漢以後,會稽謝氏更成為謝姓人中最著名的家族之一。
此外,至三國時,出身於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的謝纘任曹魏典農中郎將,子孫中的謝鯤、謝安、謝尚、謝玄、謝靈運、謝月兆等人相繼知名於東晉南朝,謝氏家族也成為與王氏家族齊名的地位最高的家族之一。人所熟知的劉禹錫“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一著名詩句,其中“謝”所指的就是謝纘的家族。
上述祖籍會稽、陳郡兩支謝姓人,後來發展成為謝姓中的兩大支派。東晉南朝時,陳郡謝氏又分出“東山”、“寶樹”兩支,也成了謝姓的兩個重要分支。
謝姓人除主要出自申伯之後外,還有其他一些來源。如有出自南北朝的少數民族直勒部者,有出自射姓、謝丘姓、商姓者,還有一些謝姓人至今仍是布依、瑤、侗、滿、壯等少數民族。
謝姓人古今知名者較多,除以上所及者外,又有南宋重臣謝深甫、理宗皇後謝太後、愛國誌士謝枋得、明文學家謝榛、三朝元老謝遷、清朝太傅謝升,以及東晉女才子謝道韞等人。
近年來,對謝姓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進展,大陸、台灣等地都成立有專門的謝姓研究機構,出版有《世界謝氏通訊》等雜誌。至於筆者在1993年出版的《華夏姓氏叢書·謝》,則是一本較係統地研究謝姓的專門著作。
韓姓
韓姓是當代第25大姓,其來源相傳與黃帝有關。據《古今姓氏書辯證》等書記載,黃帝裔孫姬發在滅商後建立周朝,史稱周武王。武王封庶子某為韓侯,居於韓城(今山西河津東南)。
至公元前九世紀末,西周發生內亂,韓候的後裔輔佐宣王中興,又被賞賜了梁山一帶(今山西韓城西)的土地,建立韓國,成為西周的諸侯國之一。兩周之際,韓國滅亡,貴族們流落他鄉,為了標明自己曾是韓國貴族的身份,於是便以國名為姓氏。這樣,在我國的姓氏大家庭中,便有了最早的一批韓姓人。
東周時期,天下分崩,列強爭霸,原來屬於韓國的土地開始歸晉國所有。至公元前678年,晉國國王武公率戎禦大夫韓萬征討翼國(今山西翼城東南),見韓萬立功居多,班師後便封韓萬於韓原(今山西韓城西),使韓姓人重新獲得了一片立足之地。而韓萬及其子孫在這裏迅速得到了發展,二百餘年後又與趙、魏兩國一起瓜分了晉國,建立韓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直到公元前230年,韓國才被強秦滅掉,亡國後的韓國再次有人以韓為姓。
秦漢以後,韓姓人已遷徙到全國的許多地方,並在潁川(今河南許昌)、南陽(今屬河南)等地發展成為望族,後來還以潁川、南陽為郡望。至於戰國末期思想家韓非、漢朝名將韓信、韓安國、隋朝大將韓擒虎、唐代文學家韓愈、畫家韓氵晃、南宋名臣韓侂胄、抗金名將韓世忠、國民黨山東省主席韓複榘等人,都是在曆史上產生過一定影響的韓姓名人。
唐姓
唐姓源於伊祁姓。相傳帝堯姓伊祁,名放勳,諡號堯,他做天子以前,曾被封於唐(今山西翼城西),執掌天下後,又立國為唐,史稱陶唐氏或唐堯。他去世後,帝舜繼位,又封他的子孫為唐侯。此後,這一侯國累世相傳,經曆了夏商兩代,直到西周初年才被周公滅掉。從此,唐侯的裔孫中開始有人以唐為姓。
周公滅唐後,又把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封於唐,改封原唐侯的直係子孫於杜(今陝西西安東),這支唐姓人又被稱為唐杜氏。而叔虞封唐後被稱為唐叔虞,他的嫡長子後來又被移封於晉,隻有庶出子孫繼續留在唐地,這些留居於唐的叔虞子孫也姓唐。
上述帝堯之後和唐叔虞之後的唐姓人都因為“唐”地而得姓,逐漸發展成為唐姓的最大兩個支派,後來還在晉陽、北海、魯國等地形成望族。
唐姓還有一些影響較小的來源。春秋時,在今湖北隨州西北部一帶,有一個以“唐”為國名的姬姓諸侯國。後來,這一唐國被楚國滅亡,唐國遺民也有人以唐為姓。《後漢書·南蠻傳》載,東漢時,南蠻白狼部落中有人姓唐。《三國誌·郭淮傳》載,東漢末年,隴西羌族人中有唐姓。由此可見,當今唐姓人除主要的支派以外,其他一些人的來源是相當複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