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中國各大姓氏起源及主要人物(5)(3 / 3)

唐姓如今已是人口數量在百家大姓中占第26位的中華大姓,其曆代名人也不絕於書。如戰國時,有楚國名將唐昧,辭賦家唐勒;漢代,武帝時有中郎將唐蒙;明朝,有畫家唐寅(伯虎),又有文學家唐順之;清代,有思想家唐甄,又有洋務派官員唐廷樞;近代,有自立軍領導人唐才常,又有雲南軍界首領唐繼堯;當代,有人大委員唐生智,又有史學家唐蘭等。

馮姓

馮姓的來源十分複雜,源流難辨。其中的一支相傳是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的後代。畢公高的裔孫畢萬受封於魏,支孫食采於馮城(今屬甘肅),其後以邑為氏。另一支出自春秋時鄭國大夫馮簡子。他曾因功被封於馮邑(今河南滎陽西),子孫以馮為姓。此後,馮邑亡入於晉,晉國把這裏封給了魏長卿。長卿的子孫也因封邑的緣故,改姓馮。

馮姓還有一些先祖世係來源不明的支派。如以郡望劃分,出自上黨郡望的馮姓人在戰國時韓國上黨太守馮亭以上便不可考,盡管他的裔孫馮毋擇、馮去疾、馮劫均等人都是秦國的將相,馮奉世在漢代被封為關內候。因此,《姓氏考略》在綜合各馮姓源流情況時說:“馮氏出潁川者,漢征西大將軍馮異之後;出上黨者,左將軍馮奉世之後;出長樂者,宜都侯馮參之後;出京兆者,燕王馮宏之後;出弘農者,西魏寧州刺史馮寧之後;出河間者,唐監察禦史馮師古之後。”上述潁川、上黨、長樂、京兆、弘農、河間等名稱,都是指的馮姓郡望,各郡望的開基祖也都是漢代及其以後的人物,與其他各姓能夠把遠祖世係一直追溯到先秦或者更早完全不同。

在某些馮姓人中間,把出自畢公高之後的馮姓當作馮姓正宗。有些人還把始平、杜陵作為郡望,以證明自己的血統源流的確與其他馮姓人不一樣。這些做法,都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馮姓人的來源盡管有以上所述的不同,但並沒有影響其作為當今中國第27個大姓的地位,也沒有妨礙其姓族中的曆代傑出人物知名於世。如東漢辭賦家馮衍、十六國北燕國君馮跋、北魏獻帝馮皇後、五代宰相馮道、南唐詞人馮遷巳、宋名臣馮京、元曲作家馮子振、明文學家馮夢龍、清末名將馮子材、北洋總理馮國璋、民國軍事家馮玉祥等人,作為馮姓各個時期的代表人物,所取得的成就或產生的影響一點也不比其他任何姓氏的人遜色。

於姓

於姓也作於阝姓,源於西周王族。史稱周武王把第3子於阝叔封於於阝(今河南泌陽西北於阝台鎮),以國為姓,稱“於阝”

氏。後因“於阝”與“於”同音通用,也有人把“於阝”字的“阝”旁去掉,姓“於”。這支於姓人是當今於姓的最大支派,一向被認為是於姓正宗。此外,據某些於姓譜書記載,兩晉十六國時,居住在東海郡(今山東郯城)的於姓人中有人隨鮮卑拓跋部北遷,遵從鮮卑習俗,改姓萬忸於氏。直到拓跋部的人再次南下建立北魏,這支已經改姓的於姓人也隨大批鮮卑人南下,至北魏孝文帝時又隨例恢複了原來的姓氏。

於姓人在唐代時還有一支出自複姓淳於氏。相傳淳於姓人的遠祖是炎帝,兩周時被分封在淳於(今山東安丘),奉賜炎帝香火,此後便以地名為姓氏,姓淳於。唐代中葉,亦即公元806年,憲宗李純繼位,因淳於姓的“淳”字與憲宗名中的“純”字同音,必須加以避諱,因此把“淳”字省卻,單姓一個“於”字。這樣,在於姓人中,又有了這樣一些由複姓“淳於”

而來的人。

上述三支於姓人在發展中各自形成了自己的名門望族。於阝叔的後代知名於東海郡,便以“東海”為郡望。鮮卑萬忸於氏貴顯於北魏的洛陽,這裏古稱河南郡河南縣,便以“河南”為郡望。出自“淳於”的於姓人,則以原來姓氏的“河內”為郡望。

於姓的三支人都為於姓的發展作出過貢獻。今天,於姓所以能擁有較多的人口和較為廣泛的分布,以及在當代大姓中排名第28位,都是三支於姓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於姓中,西漢廷尉於定國、東漢名將於禁、北魏殿中尚書於洛拔、征北將軍於勁、隋朝江南行軍總管於仲文、唐朝工部尚書於頎、東海郡公於休烈、太子太師於誌寧、元朝兵部侍郎於欽、明朝兵部尚書於謙、監察禦史於敬、清朝直隸總督於成龍、江蘇巡撫於準,以及當代人於眉、於方舟、於學忠、於光遠等名人,都使其姓族充滿光輝。

董姓

遠古舜帝時代,有一位叫董父的人是馴養蛟龍的能手。他的遠祖是帝顓頊,近祖是己姓的叔安。某年,有人向帝舜敬獻了幾條蛟龍,需要飼養訓練,有人舉薦他擔任禦龍官。在他的精心馴養下,這幾條龍學會了表演各種舞蹈。帝舜很高興,根據他的職業賜號為豢龍氏,董姓,並把今山東定陶一帶的土地分封給他,此後,他的後代便以董為姓,而他也被董姓人尊為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