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述可見,朱姓是一個名人輩出的姓氏。此外如宋代的朱熹、明朝的朱載土育、近代的朱執信、朱自清、當代的朱德等人,也都是朱姓中的傑出人才。
如今,以人口多寡計算,朱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14位。
高姓
高姓是當今第15大姓,主要出自炎帝之後,相傳與西周時期的齊太公薑子牙有關。《新唐書·宰相世係表》說,齊太公的6世孫齊文公之子被封於高(約今山東鄒平東北部一帶),人稱公子高。公子高的孫子溪與齊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友。齊襄公後來被公孫無知所殺,溪聯合其他大臣一起平定內亂,誅殺公孫無知,迎立公子小白為齊桓公。桓公繼位後,為了表彰溪的功勞,便允許他以祖父的字為姓,姓高。
高姓在齊國得姓後,世世代代相繼擔任齊國的上卿之職,是齊國著名的官族之一。至東漢時,其裔孫高洪出任渤海太守,任滿後舉家留居本郡蓨縣(今河北景縣),子孫中名賢相繼,進一步光大了祖宗的基業,以至後人在論及高姓郡望時,無不首推渤海蓨縣。
此外,高姓還有4個來源,其中一是出自西周王族周公之後。史稱周公之子伯禽封於魯國(今山東曲阜一帶),數傳至魯惠公,有子名祁字子高,史稱公子祁或公子高。他的後代也以公子祁的字“高”為姓;二是出自十六國時期的鮮卑慕容部。《魏書》說,十六國之一的後燕國王慕容雲祖父慕容和,自稱是上古時期的華夏族部落首領顓頊高陽氏之後,因此以遠祖的名號為姓,由慕容氏改姓高氏。此後,他的後人中便有一支以高為姓;三是出自鮮卑拓跋部的高姓,是由樓氏改姓而來的;四是出自高麗族的高姓,是由羽真氏改姓而來的。另外,據某些譜書記載,高姓還有一個來源,亦即與黃帝時的建築工匠高元有關。高元最善蓋樓,所蓋樓房又高又大,子孫引以為榮。此後,便以高為姓。
高姓在漫長的曆史發展中,形成了渤海、遼東、廣陵、河南、漁陽、有繼等郡望堂號,也出現了高歡、高允、高適、高力士、高鶚等著名人物。其中高適對唐代詩歌的貢獻、高力士在唐玄宗時期的鼎貴及對玄宗的忠心耿耿以及高鶚對曹雪芹《紅樓夢》的續補等等,無不為世人所熟知。
林姓
林姓是當代第16大姓。姓氏中的林字本是樹林之義,其來源相傳也與樹林有關。據譜籍記載,商朝末年,商紂王時,有叔父比幹,與箕子、微子同在朝中供職。紂王嗜殺成性,荒淫無道,百姓們苦不堪言。比幹等人相繼勸他改過自新,他概不聽從,結果微子辭官而去,箕子也假裝發瘋罷官,隻有比幹一人留了下來。他認為:“人主有過失不去勸他糾正,不是忠的表現;因為怕死不敢說話,也不是勇敢之舉。如果進諫了人主不聽,那是他的事情,作為人臣則是盡了職。”由於他抱定了這一想法,後來便不顧生死入宮強諫,接連三天三夜不離宮廷。紂王見他如此,便起了殺人的念頭,說:“我聽說聖人的心都有7個孔,不知道你是否如此。”說完便讓人把他的心挖了出來。噩耗傳到比幹家中,夫人陳氏正懷孕在身,知道紂王一定會前來追殺,便連夜出逃,在牧野(今河南衛輝、淇縣一帶)郊外樹林的石室隱藏下來,直到平安地把孩子生下。因為生的是男孩,便為他取名堅,字長恩。此後不久,紂王被周武王殺掉,商朝滅亡,比幹夫人及遺腹子堅都作為商朝名臣之後得到周武王的禮遇。周武王還因堅是在樹林中所生,特別為他賜姓林。這樣,便有了林姓。後來,林堅的子孫發展成為林姓的最大支派,使出自周平王次子林開、魯國林放、鮮卑族丘林氏等支派之後的林姓無一能及。後來,這支林姓又分出了西河、南安等郡望,以及問禮、忠孝、林本、善慶、崇本等堂號,更使其他支派的林姓難以望其項背。
林姓最早由名臣開基,在發展中也是名人輩出。其中著名者如林逋是北宋詩人,林椿是南宋畫家,林則徐是清代政治家,林旭是清末維新派,林語堂是當代文學家,林彪是中共中央原副主席。他們在林姓人中,無疑都是影響重大的人。
何姓
何姓是由韓姓衍化而來的姓氏。西周初年,周武王的次子唐叔虞受封於唐(今山西翼城),子孫又移封於晉(今山西太原一帶),建立晉國。其後數傳至曲沃桓叔,有子名萬,別封於韓,子孫因姓韓氏。至戰國末年,韓國被秦國滅掉,其末代國君韓王安的子孫逃亡到江淮地區避難。其中有位叫韓王鹹的人,在避難渡河時遭到了秦朝官吏的盤查。當時正是寒冷之時,官吏問他姓氏,他擔心暴露真實身份,便指指寒冷的河水作答,意思說是姓韓。誰知官吏曲解了他的意思,以為他是姓河,便以河姓記下了他的姓名。韓王鹹也將錯就錯,隻是指出自己的姓氏是從“人”旁之”何”,而非從“水”之“河”,其他任則憑官吏隨便去寫。這樣,他就萬分僥幸地通過了盤查。事後,他為了紀念這次冒險經曆,幹脆把自己的姓氏改為“何”,子孫相沿成習,於是便有了何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