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一支何姓隻是何姓的幾大來源之一。此外,在漢代有位叫何苗的人,本姓朱,冒姓何氏,他的子孫後來也以何為姓。北朝時期吐穀渾人中的一支,也在北魏孝文帝改姓運動中改姓何氏。明朝時,吐蕃宣慰使鎖南之子銘歸,任何州衛指揮同知,被朝廷賜姓何氏,他的子孫也姓何。另據《蘭州府誌》記載,當地也有人在元朝時被賜姓何。
何姓盡管來源不一,但在發展中處於絕對優勢的隻有出自韓姓的一支。早在漢代時,這支何姓人就形成了廬江郡望。此後,又進一步分衍出東海、陳郡等郡望。至於何姓曆史上的絕大部分名人,如東漢大將軍何進、經學家何休、三國玄學家何晏、南朝天文學家何承天、明代文學家何景明、民國國民黨將領何鍵以及當代婦女活動家何香凝等等,無不出自這一支派。
今天,以人口多寡計算,何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17位。
郭姓
郭姓是當代第18大姓,起源很早。古書記載,夏代有人叫郭支,商代有人叫郭崇,他們都是最早的郭姓人。不過,二人的血統源流至今不甚明了,有人認為他們都是住在城郭附近的人,因此姓郭。持這種觀點的人還舉古代著名的東郭先生因為住在城的東郭而姓東郭為例加以說明,但這種觀點最多也隻是說明了他們姓郭的原因,而沒有解決關於他們的血統的任何問題。
關於郭姓來源最可靠的一種說法是出自西周王室之後,其得姓原因與虢國有關。據《新唐書》等記載,西周初年,周文王的弟弟姬仲被周武王分封於虢(約在今河南滎陽東北),其子孫便在虢國一帶發展繁衍。不過,由於其國家弱小,至西周末年時已經衰落不顯。周平王東遷時,有位鄭武公護駕有功,虢一帶的土地便被賞賜給鄭武公。不過,平王此舉遭到了以楚國為首的諸侯國的反對,楚國甚至還派出軍隊進攻東周都城。平王一看引起了眾怒,隻好另外找一塊地方賞賜給鄭武公。同時,派人把原虢國君主的直係後裔姬序找來,重新確立了他對虢國的統治地位。史稱虢國由於經曆了這次變故,其君主又被稱為郭公(因為郭與虢同音),後來便以郭為姓氏。
郭姓得姓以後,後來轉向陽曲(今屬山西)一帶發展,並在這裏形成一大勢力。由於這裏由太原郡管轄,所以史書也多稱郭姓發祥於虢國,光大於太原。如史稱東漢人郭全世居陽曲,是太原郭氏先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此後,郭姓又分出華陰、中山、昌樂、馮翊、汾陽等郡望。
郭姓自古以來就名人輩出。如在戰國時期,郭姓中有大商人郭縱。漢末,郭姓有遭操著名謀士郭嘉。西晉,郭姓有哲學家郭象。東晉,有大名士郭璞。唐代,有名將郭子儀。五代十國,後周有開國之君郭威。北宋,有畫家郭熙。南宋,有音樂家郭沔。元代,有科學家郭守敬。明朝,有畫家郭詡。清代,有外交家郭嵩燾。當代,有大文豪郭沫若。真可謂名士風流,盡在一姓之中。
馬姓
馬姓是當代第19大姓,曆史上出自嬴姓,是上古時期顓頊帝裔孫伯益的後人。史稱伯益的後人在戰國時建立了趙國,曆代擔任國王。其中一位趙王之子名奢,史稱趙奢,初在趙惠文王時擔任田稅官,盡管地位不高,權勢不大,但能秉公執法,不懼權貴。當時趙國貴族中有位爵封平原君的趙勝依仗勢力,從來不向國家交租納稅,遇到趙奢征稅時也同樣如此。趙奢就拿他的管事人員開刀,先後依法查辦了9人。平原君得知後大怒,聲稱要把他殺掉。他不為所懼,據理力爭說:“你是趙國的貴公子,帶頭不守法,法律就要失去效用;一個國家沒有法律可遵,就要滅亡;國家滅亡了,你還有什麼權勢?”平原君聽他說得有理,被他的人品所折服,乖乖地照章納稅。事後,趙奢的名聲大振,趙王把全國的田賦交他管理。至周赧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秦國派兵攻打趙國,進軍閼與(今山西和順),並很快占領了附近的一些地方。趙國守軍空虛,與秦軍交戰自然不是對手,但若從國都抽調大軍前來救援,不僅路途遙遠,而且道路狹窄,不便行軍。所以趙國當時的將領廉頗和樂乘等人都主張放棄閼與,擔任田賦官的趙奢主張派兵救援,並說:“道路遠而窄,這好比兩隻老鼠在洞裏相鬥,勇者能夠得勝。”趙王采納了他的建議,當場任命他為將領去救援閼與。他率軍火速趕往前線,由於指揮有方,很快就大敗秦軍,他也因此由田賦官而成為趙國名將。事後,趙王為獎勵他的功勞。封他為馬服(約在今河北邯鄲西北)君。後來,趙奢的子孫便以封地“馬服”的第一字“馬”為姓,姓馬。趙奢就是馬姓的始祖。
除以上所述外,馬姓還有其他一些來源。如西漢末年,王莽的太師馬宮原姓馬矢,後改姓馬,子孫也以馬為姓。金朝時,西域人習禮吉思任鳳翔府路兵馬都總管判官,子孫按照漢人習俗,以他的官名為姓氏,從此也姓馬。不過,這兩支馬姓人的影響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