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馬姓的來源比較單一,所以在發展中也隻形成“扶風”一個郡望。出自這一郡望的人,在東漢三國時有名將馬武、馬援、馬超、馬稷、經學家馬融、發明家馬鈞、唐代有名臣馬周,元朝有史學家馬端臨、劇作家馬致遠,當代有馬占山、馬本齋、馬寅初、馬敘倫,等等。
羅姓
羅姓是當代第20大姓,其來源最早與原始社會時期善於結網(羅)捕獵鳥雀的羅部落有關。
據某些專家研究,這一部落最早活動在今河南羅山一帶,在夏商時代是部落的一個分支,與荊楚同祖。到了周武王滅商時,羅被封為子爵,稱“羅子國”,正式成為周的屬國之一。以後,羅子國在春秋初期被楚武王所滅,其遺民被遷往湖北枝江和湖南汨羅,為紀念故國,他們便以國名“羅”為姓氏。
羅姓人所尊奉的祖先是顓頊或祝融。相傳祝融是火神,名黎,是顓頊的後代。也有人說,上古時期所說的“祝融”實際上有兩個含義:其一是指被尊為赤帝的炎帝神農氏的後裔(玄孫),他有時與伏羲氏、神農氏一起被稱為“三皇”,有時又與赫胥氏、尊盧氏一起稱為“三王”;另一個含義是管理火種人員的稱號,如顓頊之孫、老童之子黎和吳回都曾被人稱為祝融。不過,在羅姓人編修的家譜中,更傾向於後一種說法。認為自己的遠祖顓頊生老童,老童生黎,任祝融(火官),後來因故被殺,傳位於弟吳回。此後,吳回生陸終,陸終6子,其中少子季連始姓季,有孫名穴熊,是荊楚熊姓國君的始祖。穴熊生鬻熊,鬻熊的後代便發展衍化為羅姓。
羅姓還有其他一些來源,如僅北魏時就有破多羅氏、解瑟羅氏和叱羅氏等幾支鮮卑人改為羅姓。此外,相傳又有一支羅姓人出自賴姓。作為羅姓人主要支派的顓頊後代羅姓人,在因羅子國滅亡而遷居枝江、汨羅以後,又有人在戰國時期遷居今湖南長沙,並在當地發展成為望族。此後,居住在長沙一帶的羅姓人又東遷豫章(今江西南昌),也在當地形成望族。所以,當今羅姓人在談到郡望所出時,非長沙即豫章,說明二地是天下羅姓人的聖地。
羅姓中的曆代名賢,最具影響力者,當推忠義之士羅企生,仙道羅光遠,詩人羅隱、羅鄴、羅虯,小說家羅貫中,教育家羅典,畫家羅聘,史學家羅振玉。以及當代革命家羅榮桓、羅瑞卿等人。
梁姓
梁姓是當代第21大姓,最早出自嬴姓,是大禹時期的治水名臣伯益的後裔。周宣王時,伯益的裔孫受命征討西戎,不幸兵敗被殺,他的五個兒子立誌為父報仇,請求宣王撥給他們兵馬再次西討。宣王答應了他們的請求,撥給了7000精兵,刻日起程。五人到了前線,威風無敵,結果大獲全勝。班師回朝後,宣王對他們一一進行封賞,其中封秦仲第二子秦康於夏陽梁山(今陝西韓城南),為伯爵,人稱梁伯。此後,秦康的後代便在梁山一帶發展繁衍下來。至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派兵滅掉梁國,梁國貴族便改以國名為姓氏,以紀念故國。上述這支梁姓人,後來發展成為梁姓的最大支派,也是當今天下梁姓人的正宗。
梁姓還有其他一些來源。如《通誌·氏族略》說,春秋時,晉國有梁益、梁弘、梁由等人,其姓氏發源都與當地的梁城、高粱、曲梁等地名有關,是由地名而來的姓氏。又如某些梁姓譜書記載,周平王曾封兒子姬唐於南梁,以後,姬唐的後代也以梁為姓。《魏書·官氏誌》
也說,北魏時的鮮卑人中有一支姓拔列氏,在孝文帝改姓時被稱為梁氏。由此可知,當今梁姓人中還有一些人是當年鮮卑族拔列氏的後裔。
上述各支梁姓人在得姓以後的發展中,形成了安定、天水、河南等郡望,以及梅鏡等堂號。
東漢時,居住在安定烏氏(今甘肅平涼西北)的梁姓人梁商入仕於朝廷,官至大將軍,其兩位女兒分別被順帝、桓帝立為皇後,兒子梁翼也官至大將軍。當時梁家一門之中,前後共有7人封候,3人皇後,6個貴人,兩個大將軍,並擁有價值30多億的財產。不僅完全控製著朝政,而且還親自廢立了衝、質、桓等三位皇帝。所以,在東漢中葉的幾十年中,是梁姓人最為風光的時候,此後,梁姓又出了隋“解事天子”梁師都、唐文學家梁肅、天文學家梁令瓚、宋太尉梁師成、抗金女將梁紅玉、劇作家梁辰魚、清史學家梁章钜、改革家梁啟超、北洋總理梁士詒、以及當代建築學家梁思成、考古學家梁思永、森林學家梁希等人。他們在生前或去世以後,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梁姓人的影響和地位。
宋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