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趙姓名人,屬於帝王者有趙武靈王雍、宋太祖趙匡胤、宋徽宗趙佶、宋高宗趙構等,名臣中有秦宰相趙高、宋宰相趙普等,將帥中有名將趙奢、營平侯趙充國、翊軍將軍趙雲等,學子中有農學家趙過、書畫家趙孟兆頁等,才女中有漢成帝皇後趙飛燕等,近代以來,趙姓名人更多,如作家趙樹理、詩人趙樸初、藝術家趙丹、原中共總書記趙紫陽等,都是世人熟知的人物。
今天,以人口多寡計算,趙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7位。
黃姓
黃姓與趙姓一樣,都是尊奉少昊為遠祖的中華大姓。據《拾遺記》等書記載,少昊的生母是皇娥,常常白天乘船遠遊,夜晚挑燈紡織。有次她來到窮桑(今山東曲阜一帶),遇到一位自稱是白帝之子的俊美少年,兩心相悅,便結為百年之好。一年後,生下了少昊。少昊後來做了東夷族部落的首領,去世後,數傳至皋陶,在虞舜時任大理之官,其子伯益,娶虞舜小女為妻,生大廉,大廉在夏禹時因父、祖之功被別封於黃(今河南潢川縣),建立黃國,子孫世代留居,於是便以黃為姓。
伯益之子大廉所建的黃國在夏代一直遭受排擠和打擊,被稱為黃夷。入商以後,黃國的境況才略有好轉,黃國出身的伊尹還擔任了商湯的宰相。到了周代,黃國在淮河上遊一帶的統治也得到了周王朝的認可,直到公元前648年,黃國才被強大的楚國滅掉。又過了300餘年,黃姓中出了位著名人物,即楚公子春申君黃歇。他官至楚相,封春申君,封地初在黃國故地淮北12縣,後移至今江蘇蘇州一帶。因此,黃姓又得以在東吳地區發展。今長江下遊有條支流叫黃浦江,又稱申江,上海簡稱申,這些名稱的來源都與當年的春申君黃歇有關。
黃姓在黃歇以後便發展傳播開來。秦漢時,黃姓有淮陽、江夏、山越三支,其後又分為臨江、淮南、汝南、南陽、零陵、巴西、沔陽、新安、金華、邵武、固始、信州、盱江等支,約在明清以後遷往東南亞等地。此外,在壯、土家、回等少數民族中,也有不少黃姓人。
黃姓曆史悠久,名賢眾多。如戰國時期的黃歇、漢代的黃霸、三國的黃蓋、唐代的黃巢、宋代的黃庭堅、元代的黃道婆、清初的黃宗羲、清末的黃遵憲等等,都是黃姓各個時期的代表人物。
如今,黃姓是我國第8大姓。
周姓
周姓作為當今中華民族的第9大姓,支派眾多,來源不一,根據某些譜籍統計,周姓大致有以下10個來源:
1.出自黃帝時將領周昌之後(《姓氏考略》)。
2.出自商代太史周任之後(見《逸周書》及《河圖運錄法》)。
3.出自周朝王室之後(見《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係表》等書)。如《元和姓纂》
、“周:帝嚳生後稷,至太王邑於周,文王以國為氏。”
4.出自周平王子烈。平王東遷後,烈別封於汝州(今河南臨汝),人稱“周家”,因以為氏(見《姓源》)。
5.周赧王的後代。《姓苑》載,赧王作為周朝的最後一位國君,其國被秦國滅掉後,子孫淪為平民,人稱“周家”,於是也以“周”為氏。
6.由姬姓改姓而來。上述3、4、5三支,本為姬姓,其後才改姓周。另據《姓氏考略》載,唐玄宗時,姬姓的人因姓氏與玄宗李隆基名字中的“基”字同音,奉命改姓周氏。
7.由蘇姓改姓而來。史載,元朝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有位名為蘇卓周的人改姓周氏,以“武功”為郡望,人稱武功周氏。
8.出自鮮卑族的拓跋部落。《魏書·官氏誌》說:北魏獻帝次兄普氏,在孝文帝時改姓周氏。
9.出自鮮卑賀魯氏,北魏孝文帝時改姓周氏(見《魏書》)。
10.出自普屯氏,約在北朝時改姓周。《周書》載,北周人周瑤,初姓普屯,後改姓周。
上述10支,基本上是當今絕大多數周姓人的血統所出。此外,唐朝時又有暨佐時改姓周氏,後梁時成氵內被賜姓周氏,這兩支在周姓中影響較小。由於源流眾多,周姓也有許多郡望,其著名者有汝南、廬江、尋陽、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武功等,其堂號有篤礻右、愛蓮等。尤其是汝南周氏,在曆史上曾創造過輝煌業績,也是當今周姓人數最多的一個郡望。
周姓名人也史不絕書。如周勃是漢代宰相,周瑜是三國名將,周日方是唐代畫家,周敦頤是宋代哲學家,周樹人(魯迅)是當代文學家,周恩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原國務院總理,他們都是各個時期周姓人的代表人物。
吳姓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在《百家姓》裏,吳姓排在第6位,今天則居全國十大姓末位。
在曆史上,吳姓主要有四大來源:其一是顓頊時名臣吳權的後裔,其二是舜帝有虞氏的後代,其三是夏代少康時著名弓箭手吳賀的後代,其四是吳國始祖太伯、仲雍的後代。四支之中,以第四支影響最大。相傳,太伯、仲雍二人是親兄弟,生父即周朝王古公父。本來,太伯兄弟在古公父去世後應該依次繼承王位。但是,他們看到父親特點喜歡第三子季曆的兒子昌(即後來的周文王),況且昌的確有超人的才能,因此主動把繼承權讓給季曆,然後由季曆傳給昌。後來,古公父等人接二連三地要他們繼承王位,他們都堅辭不受。為了斷絕別人想擁立他們的念頭,他們還出逃到遠荒之裔的東吳地區(今江蘇蘇州一帶),斷發紋身,故意遵行了當地落後民族的習俗。周部落的人見他們意誌堅決,也隻好擁立季曆和昌。這便是曆史上著名的“太伯讓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