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伯兄弟到東吳後,被當地居民推舉為首領,建吳國。太伯去世後,因為沒有子女,便由仲雍及其子孫繼位。至季曆之孫發(即周武王)在中原地區建立周朝時,他們已在吳國傳襲了4代。以後又數傳至吳王壽夢,當春秋末年,有子5人,以第4子季劄最知名。壽夢曾有意以王位相傳,但他不肯,出逃到延陵(今江蘇常州市南淹城)以避位,史稱“延陵季子”。吳姓也正是因為有了他的這次出逃,才使他的子孫在後來的吳國滅亡時免於戰亂,世世代代傳承下來。如今,天下大多數吳姓人,都尊奉季劄為遠祖。
秦漢以後,吳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更為廣泛的分布。並相繼成為延陵、濮陽、渤海、陳留、吳興、汝南、長沙、武昌等地的著姓望族。此外,大約從明代開始,吳姓人又走出大陸,遷徙到台灣、日本、越南、朝鮮、香港、東南亞、歐美等地,如今已是一個世界性的大姓。
特別是其姓族中因為有戰國時政治家吳起、漢長沙王吳芮、唐“畫聖”吳道子、明《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民國將領吳佩孚以及當代物理學家吳大猷、圍棋大師日籍華人吳清源、新加坡總理吳作棟等人,更使吳姓顯得輝煌燦爛。
徐姓
徐姓是當代第11大姓,曆史上最早與黃姓同源,都是東夷族部落首領伯益的後代。夏禹時,伯益因輔佐治水有功,入夏以後,伯益子若木被封於徐(今安徽泗縣一帶),建徐國,其後曆夏、商、周三代,徐國都是諸侯國之一。至西周穆王時,徐國之君徐偃王在位,行仁義,結眾心,頗得百姓擁護,四周有32個國家都派人向他朝貢。後來,他曾舉兵進攻周朝都城,被周穆王打敗後,在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一帶的山中隱居下來。周穆王別封他的子孫為徐子,繼續管理徐國。此後,這一子爵國家一直延續了數百年,直到公元前512年才被吳國滅掉。
亡國後的徐國王室和黎民百姓為紀念故國,便紛紛以國名為姓氏。
徐姓得姓以後,在曆史上不同的時期都有所發展。如據《東海堂徐氏族譜》載,漢桓帝時,徐姓人在東海郡郯縣(今山東郯城北)已發展成為一大勢力,漢末遭亂,開始外遷,其中“一世祖徐稚,居江西南昌府;二世祖泊遷浙江龍遊;三世祖分居浙江紹興、江西南昌等地”。
大約從唐宋時期開始,徐姓由於人口眾多,又進一步分化出許多郡望堂號,其著名者除東海郡資曆最老、影響最大、人口最多外,又有高平、東莞、琅邪、濮陽等。
徐姓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大姓。早在東漢末年,徐姓中就出了“建安七子”之一的文學家徐幹。南朝末年,有政治家兼詩人徐陵知名當時。入宋以後,徐姓中有文字學家徐鉉。至明代,又有名將徐達、文學家徐渭、科學家徐光啟、地理學家徐霞客等人知名於世。到了近現代,徐姓中又誕生了北洋政府大總統徐世昌、畫家徐悲鴻等有影響的人物。
孫姓
孫姓是當代第12大姓,來源主要分為三支。其中最早的一支出自西周皇族。據《元和姓纂》
等記載說:周文王第8子姬叔初封於康(今河南禹州北),史稱康叔,至周成王時移封於衛(今河南衛輝),稱衛康叔。他的8世孫是衛武公。此後,武公生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武仲時,為了紀念祖父,便以祖父名中的“孫”字為姓氏。
孫姓的另一個來源是出自楚國令尹孫叔敖之後。《新唐書·宰相世表》說,楚國是一個以姓為姓的國家,至楚王蟲分冒時,生子名章,章又生子叔伯、孫賈伯、曾孫艾獵,其中艾獵即孫叔敖,孫叔敖任楚國尹時為官清廉,政績卓著,後人為了加以紀念,便以他的字“孫”為姓氏。
孫姓的第三個來源是出自齊國的田完之後。史稱田完字敬仲,4世孫無宇即齊桓子,桓子二子:恒、書。其中書字子占,任齊國大夫,因率眾討伐莒國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以樂安(今山東惠民)為食邑。此後,他的後代也姓孫。
上述三支孫姓就影響論,以第三支為最大。如這支孫姓人在孫書受姓以後,僅傳了兩代,便出了一位享譽中外的大軍事家孫武,他所撰著的《孫子兵法》至今還是世界各國軍事界研究的書籍。從孫武再傳至孫臏,也是一位大軍事家,同樣撰著了一部有廣泛影響的《孫臏兵法》。因此,這支孫姓人由於二人奠定的基礎,其影響自然超出其他兩支之上。特別是到了東漢末年,孫武的22代孫孫權在江東地區建立了吳國,史稱孫吳,與魏、蜀兩國抗衡,並傳國50餘年,實際上是把這支孫姓人的影響推向了頂峰。所以,從此以後,孫姓人言源流必稱是孫武之後,這支孫姓人的絕對優勢得以確立。
孫姓中孫武的後人在發展中又形成了太原、樂安、東莞、吳郡(富春)四大郡望,以及富陽、清河、洛陽等重要支派。其中東莞孫氏世居山東莒縣,是孫臏的直係子孫。這支孫姓人在漢魏南北朝時盛極一時,相繼出了漢代的孫揚、魏國的孫耽、晉朝的孫牧、南朝宋代的孫奉伯、梁代的孫謙等著名人物。其後,另一位孫姓名人孫承事約在宋元時期遷居福建長汀,至明朝永樂中(公元403-1424年),又有孫友鬆遷廣東紫金。此後又12傳至孫連昌,在清朝康熙年間遷香山湧口門村;再傳2代至孫殿朝,又從湧口門村遷居翠亭村。孫殿朝便是民國大總統孫中山的高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