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作為古今孫姓人中最傑出的人物,無疑是孫姓最大的名人。此外,如前述的孫叔敖、孫武、孫臏、孫權等人也極具影響力。至於春秋時“伯樂”孫陽、戰國大儒孫(荀)卿、唐代藥王孫思邈、書法家孫過庭、明代“上聖皇太後”孫太後、清朝樸學宗師孫詒讓、近代京劇藝術家孫菊仙等人,也都是孫姓中出類拔萃的人才。
胡姓
胡姓是當代第13大姓,來源主要有三支。其中的一支與陳姓同源,是西周初年封陳建國的胡公滿的後代。胡公滿後人中的一部分取他所封國家的名稱為姓,即“陳”,另一部分則取他的諡號為姓,即“胡”。這部分胡姓人後來發展成為胡姓中最大的支派。
大約在第一支胡姓人得姓之時,另一支出自周朝王族之後的胡姓人也開始封邦建國,後來也發展成為胡姓的另一大支派。據《通誌·氏族略》記載,這支胡姓人本姓姬姓,其始祖某因為與周朝王族血統相同而被賜以爵位,建胡國,為子爵。因此,後來這一國家也被稱為胡子國。其國家所在的位置,亦即今河南郾城一帶。春秋時期,胡子國亡於楚。此後,胡子國國民便以國名為姓氏。
兩周、春秋時,在今河南郾城及安徽阜陽一帶有兩個胡子國並存,其一即上述胡子國,另一則由胡公滿的後人所建,其國都在今阜陽西北2裏。至魯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這一胡子國也被楚國滅掉,國民也同樣以國名為姓氏。隻是追溯源流,它與前述以諡號為姓氏的人同屬一支。因此,我們這裏不把它作為單獨的一支看待。
胡姓人的另外一個來源即出自北朝時期的鮮卑貴族之後。《魏書·官氏誌》說,北魏獻帝時分邦建氏,以兄弟中的一人為紇骨氏,孝文帝時,改姓胡氏。此後,這支胡姓人也發展成為胡姓的一大支派。
胡姓人在上述不同的時期得姓以後,便開始向全國各地播遷。魏晉時,胡姓中出了胡質、胡威兩位重要人物,他們以安定(今寧夏固原)為郡望,子孫中名賢相繼,使胡姓迅速成為安定地區的大族。同時,另一支胡姓人在今河南新蔡一帶發展繁衍,也人才輩出,成為新蔡望族。此後,安定、新蔡便成為胡姓的兩個最大郡望。
胡姓名人為胡姓的開基,一方麵使胡姓以聲望屹立於中華民族的重大姓氏之林,另一方麵也使胡姓政治名人、軍事名人、經濟名人和文化名人輩出。早在漢代時,胡姓中就出了位太尉胡廣。宋元之際,又出了位著名學者胡三省。此後,如明朝開國元勳胡大海、清朝經濟家胡渭、近代政治家胡漢民、國民黨將領胡宗南、教育家胡適以及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等人,也都是胡姓中有較大影響的人物。
朱姓
朱姓原作邾姓,是一個與上古帝王顓頊有關的姓氏。周武王時,顓頊裔孫曹挾被分封在邾邑(今山東曲阜東南陬村),由於其國家過於弱小,不得不依附於強鄰魯國。直到春秋時期,邾國才進爵為子爵之國。但時間不久,邾國又被楚國滅掉,王室成員逃難到沛地(今江蘇沛縣),將國名“邾”中的右部偏旁去掉,改姓朱。
更早一些的時候,相傳帝舜時有位名臣朱彪,其子孫也以“朱”字為姓。到漢代時,朱姓已在今江蘇吳縣一帶發展起來。其族中有位叫朱買臣的人,早年家貧但極愛讀書,常常一邊打柴維持生計,一邊刻苦攻讀。他後來娶了位妻子,也常與他一起挑柴去賣。每當賣柴時走在路上,朱買臣都喜歡放聲高歌,妻子勸阻他也不聽。妻子見他過得清苦,又擔心苦日子過不到頭,就有離異之意。朱買臣相信自己終有出頭之日,勸妻子再等幾年,妻子不聽,朱買臣便由她改嫁。過後不久,朱買臣隨本郡官府的人進京送禮,結識了漢武帝身邊的寵臣岩助,把他引薦給漢武帝,結果大受提拔,當日就拜官中大夫,在漢武帝身邊供職,一步登天。後來,武帝對他說:“人富貴了不回故鄉,就像穿了漂亮衣服在黑夜中行走一樣沒人知道。現在你家鄉會稽郡的太守空缺,你還是回去風光一回吧。”他點頭謝恩,即日起程,在路上見到了雜在人群中為他這次歸來修築道路的妻子,便把她與她的新丈夫接到府中供養起來,妻子後悔莫及,不久就自殺了。而朱買臣衣錦還鄉實在是風光至極,全族上下無不引以為榮。
再後來,他的家族還成為漢魏南北朝時期的當地望族,其吳郡郡望也與沛國、河南、鳳陽、紫陽等一樣成為朱姓的著名郡望堂號。
元朝末年,朱姓中又出了一位名人朱元璋。他滅元建國。國號大明,史稱他為明太祖。直到清朝入關,200多年間的中國都在他及子孫統治之下,朱姓也因此成了當時天下最為奠貴的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