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一支呂姓構成了當今呂姓人的主體。此外,春秋時晉國大夫魏武子,又稱呂,史稱呂金奇,他的後代也以呂為姓。北魏時,有鮮卑人姓叱呂氏,在魏孝文帝時被改姓呂。數年後,北周時期的少數民族俟呂陵氏也被改姓呂。盡管上述三支呂姓後來的發展不及第一支呂姓,但也都是天下呂姓的重要組成部分。
呂姓得姓以後,很早就從中華民族的姓氏之林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個影響重大的姓氏。特別是商朝未年,出自呂候伯夷之後的呂尚(又稱薑尚、薑子牙)輔佐周武王中興,於西周初年受封於齊,建齊國,使呂姓曆史進入一個輝煌時期。後來,呂尚的子孫在齊國19傳至齊康公呂貸,國家被田和篡奪,族人遷居東平壽張(今山東東平西南),後來便在當地發展成為呂姓的一大望族。漢初,呂青佐漢高祖開國有功,封陽信侯,其後世居河東,被稱為呂姓“河東”
望。至於“東萊”、“著存”,一為郡望,一為堂號,在呂姓中同樣有廣泛影響。
呂姓名人,世代不絕。如戰國時有秦國宰相呂不韋,漢代有漢高祖呂皇後,三國有名將呂布、呂蒙,十六國有後涼開國君主呂光,唐代有哲學家呂才、道家祖師呂純陽(洞賓、呂祖),宋代有宰相呂蒙正、名臣呂端、呂大防、呂惠卿、呂公著、呂夷簡、學者呂大臨,南宋有詩人呂本中、哲學家呂祖謙,明代有進士呂木冉、學者呂坤、戲曲家呂天成,清代有思想家呂留良,近當代有建築家呂彥直、史學家呂思勉,等等。
呂姓人所創造的文化也極具特色,值得一提。如戰國時呂不韋“一字千金”,三國呂蒙“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以及與唐代呂純陽有關的“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等等著名故事和俗諺,無一不由呂姓人而來。
蘇姓
蘇姓出自上古帝王顓頊高陽氏。據某些蘇姓家譜記載,蘇姓人的遠祖顓頊生子稱,稱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和吳回。重黎和吳回在帝嚳時相繼擔任管理火種之官,官名火正,又稱祝融。
後來,吳回生陸終,陸終有子6人,其中長子名樊,在夏朝時被封於昆吾(今河南許昌東),以封地地名為姓,稱昆吾氏。昆吾氏的子孫中又有人別封於蘇(今河南溫縣一帶),其子孫也以封地為姓,姓蘇,成為當今蘇姓人中最早的一支來源。
蘇姓發展到周代,出現了一位名為蘇忿生的人,在朝中擔任司寇一職,負責天下刑獄和司法,成為蘇姓第一位影響較大的人。數百年後,漢朝廷中又出現了另一位蘇姓名人蘇武。史書說他曾受命出使匈奴,但到匈奴以後,卻因匈奴人的背信棄義而被扣留。他為了不失民族氣節,整天手執節鉞權杖,結果把節杖上的飾物都相繼磨掉。他思念故國,但一點也得不到漢朝的消息。後來,匈奴人又給他一群公羊讓他放牧,說是等公羊生下小羊,他就可回國了。這樣過了10多年,他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裏捉到一隻大雁,寫了一封書信係在雁腿上,然後把它放飛。不久,大雁飛回了漢朝國土上,被人捉住,漢朝人這才知道遠在匈奴中還有這樣一位忠心耿耿的使臣,很快出兵匈奴,迎他歸國。這便是傳頌至今的“蘇武牧羊”的故事。
蘇姓人在漢代以後,勢力有了較大的發展,人口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尤其是在武功、扶風、藍田、洛陽等地,蘇姓人都發展成為望族。曆史上的一些蘇姓名人,如東漢武原令蘇章、十六國時女詩人蘇蕙、西魏度支尚書蘇綽、隋朝民部尚書蘇威、唐代文學家蘇廷頁頁、詩人蘇源明等人無不與上述郡望有關。
此外,蘇姓名人還有唐代宰相蘇味道、名將蘇定方、宋朝詩人蘇舜欽、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蘇過、天文學家蘇頌、畫家蘇漢臣、近代文學家蘇曼殊、當代數學家蘇步青等人。尤其是宋代的蘇洵及子蘇軾(東坡)、蘇轍,由於文學成就頗高,被人合稱為“三蘇”。他們還與漢代的蘇武一起,被人當作蘇姓人的標誌。在蘇姓中廣為傳頌的“三蘇望族,五鳳功臣”
以及“瑞雪飛花,映中郎之節”等,所指的都是他們。
如今,以人口多寡計算,蘇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41位。
盧姓
盧姓是當代第42大姓,曆史上來源眾多。其主要的一支與呂姓同源,同是炎帝的後代。西周初年,炎帝的裔孫呂尚封於齊,史稱齊太公,數傳至齊文公時,生公子高。公子高裔孫名亻奚,史稱高亻奚,任齊國正卿,因迎立齊桓公有功,被賜食邑於盧(今山東長清西南),其子孫以封邑為姓,稱盧氏。田氏代齊以後,盧姓人散居北方一帶,至秦朝時,有博士盧敖在涿郡(今河北涿縣)定居下來,子孫留居於此,世稱涿郡盧氏。秦朝末年,盧敖裔孫盧綰隨漢高祖起兵反秦,因功受封為燕王,封國也在涿郡一帶。到了三國時期,涿郡由魏國管轄,更名為範陽郡,郡治涿縣(亦即涿郡舊治,今河北涿縣)。此後,涿郡盧氏又稱範陽盧氏,與博陵崔氏、趙郡李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稱為海內五大望族,家族勢力曆漢魏南北朝隋唐千餘年而不衰。於是,“範陽”便成為盧姓人中無可替代的最大郡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