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上述一支外,盧姓人還有其他一些來源。如上古時期有一廬國,廬國有一公族名戢黎,戢黎的後代以國名為姓,稱廬氏,後來又簡寫為盧。又如春秋戰國時期,齊桓公的後人中有人以盧蒲氏為姓,後來也簡寫為單姓盧氏。東漢光武帝時,有姓閭丘的人奉命改姓盧氏。北魏時,鮮卑人中莫蘆氏、吐伏蘆氏,也都改姓盧。此外,在盧姓人聚居的範陽一帶,生活著一些姓雷的人,因為族小勢弱,後來也因自己的姓氏讀音與“盧”字相近而冒姓盧。
盧姓盡管來源眾多,但在發展中隻有範陽盧氏一枝獨秀。所以,天下甚至出現了“言盧必稱範陽”的絕對傾向,一些出身於旁門別支的盧姓人也冒認範陽盧姓人的祖先為祖先。當然,也難怪他們如此,曆史上各朝各代中有影響的盧姓人物,如東漢名臣盧植、東晉文學家盧湛、北周名臣盧辯、唐代詩人盧照鄰、“大曆十才子”之一盧綸、以及清代政治家盧坤等人,無一不出自範陽盧氏。此外,如唐朝宰相盧杞、明朝將領盧鏜、盧象升、清朝軍機大臣盧蔭溥、當代科學家盧嘉錫等人,盡管籍貫在範陽之外,但論及血統來源,也幾乎無一不與範陽盧氏有關。
蔣姓
蔣姓也自姬姓,血統來源與西周皇族有關。相傳,周武王弟周公姬旦有子名伯齡,在周成王時受封於蔣(今河南固始東北蔣集,一說今河南光山縣裏),建立蔣國,伯爵,史稱他為蔣伯。春秋時,蔣國被楚國滅掉,蔣伯的子孫以國為姓,稱蔣氏。後來,他的裔孫中有人遷居樂安(今山東鄒平),並在當地發展成為望族,樂安也因此成為蔣姓的著名郡望。
西漢哀帝時,蔣伯裔孫蔣翊家於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後來出任兗州刺史,以公正廉直著稱於世。至東漢初年,蔣翊曾孫蔣橫官至大將軍,子孫因官顯名,開始由樂安外遷。如被江南地區的蔣姓人奉為始祖的蔣澄就是在這時遷居江蘇宜興的。五代後周時,其裔孫蔣宗霸隱居禪定,也稱摩訶居士。宋神宗時,又有蔣浚明仕至建康功曹,去世後官贈金紫光祿大夫。
他有子名王充,官至朝議大夫。蔣王充曾孫蔣峴,南宋寧宗進士,官至刑部尚書、殿中侍禦史。他在官之時,曾以“勿欺心、勿負國、勿求田、勿問舍”自誓,時稱“四勿先生”。元朝末年,他的裔孫中有位名為蔣仕傑的人,為避亂而遷居於浙江奉化武嶺禽孝鄉(即今溪口鎮),以耕讀傳家,子孫世代留居,至今仍在此繁衍發展。
元末居士蔣仕傑便是當今影響最大的蔣姓名人蔣介石以及蔣經國、蔣緯國等人的血緣先祖。
此外,三國時,蜀漢有宰相蔣琬。唐代,義興(今浙江宜興)有文學家蔣防。南宋,陽羨(今浙江宜興)有著名詞人蔣捷。清朝,有大學士蔣廷錫、篆刻家蔣仁、戲曲家蔣士銓、詞人蔣春霖、文學家蔣敦複。近當代,又有政治家蔣翊武、名將蔣方震、蔣光鼎、蔣先雲、文學家蔣光赤等人。
如今,以人口多寡計算,蔣姓在百家六姓中排名第43位。
蔡姓
蔡姓是當代第44大姓,相傳出自黃帝,遠祖與黃帝裔孫周文王有關。據某些蔡姓譜牒記載,周文王第5子叔度在西周武帝時被封於蔡(今河南上蔡),建蔡國,史稱蔡叔。蔡叔的子孫世代統治蔡國,前後延續約600年。公元前447年,蔡國被楚國滅掉,蔡國遺民便改姓蔡。
蔡姓人在失國以後,開始遷居中原各地。至西漢末年,又有蔡勳避王莽征召,適居於陳留圉縣(今河南杞縣南)。後來,陳留分置濟陽郡,其裔又稱濟陽人。漢魏時期,蔡姓是當地大族。至西晉末年,一些蔡姓人又遷居江東,仕於東晉南朝。隋唐以後,蔡姓在南北各地都有發展,尤其是在東南沿海一帶,至今仍有“陳林王鄭蔡,天下占一半”的俗諺。
蔡姓人得姓於蔡國,發展於濟陽,故蔡姓人大多以“濟陽”為郡望。戰國時,蔡澤在秦國擔任宰相,以足智多謀見稱於世。至漢代,蔡倫是紙的發明家,蔡邕是著名政治家和文學家,蔡琰則是著名的婦女文學家和漢朝、匈奴之間的友好使者,人們至今還在傳頌著“文姬(蔡琰字)歸漢”的故事。此後,蔡姓中又相繼出了宋宰相蔡京、名臣蔡攸、蔡卞、金文學家蔡王圭、清名臣蔡新、蔡錫勇、民國名將蔡鍔、教育家蔡元培以及當代革命家蔡和森、蔡廷鍇、蔡暢等著名人物。
賈姓
賈姓人是黃帝的後裔,最早發源於今山西中部一帶。據《元和姓纂》等書記載,西周成王時,曾把胞弟叔虞分封於唐(今山西翼城西),史稱唐叔虞。至周康王時,叔虞少子公明又被分封於賈(今山西襄汾西南),為伯爵,史稱賈伯。賈伯的後人便以賈為姓。春秋時,賈伯國被晉國吞並,更名賈邑,賈伯的後代也大多從這裏遷徙出去。後來,晉國又把晉襄公的表親狐射姑分封於賈伯故地。狐射姑字季他,史書稱他為賈季、賈他或賈佗。此後,賈他便被另外一些賈姓人尊為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