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姓是當代第53大姓,曆史上出自遠古的陶唐氏部落,相傳是其部落首領劉累的後代。劉累的祖先是被後人尊為三皇五帝之一的唐堯。帝舜時,堯的兒子丹朱被封在唐(今山西翼城西),子孫在夏商時為諸侯國。周成王時,唐國因故被滅掉,其地被分封給成王弟叔虞,原來唐國的國王則被改封於杜(今陝西西安東南),史稱唐杜氏。至周宣王時期,唐杜國國君桓在朝任大夫,人稱杜伯。後來,他因故被周宣王寵妾女鳩誣陷,被殺。他臨死時說:“我無故受冤,死不瞑目。若上蒼有眼,一定要讓冤殺我的人受到懲罰。”相傳在他被殺3年以後,周宣王在一次出獵時恍惚看到他出來索命,受驚落馬,不久便死去。
杜伯被殺後,子孫中除一部分出奔逃難外,大多在當地留居下來,以杜為姓。至周平王東遷時,一些杜姓人隨駕東來,在周朝國都洛陽以南的南陽(今屬河南)定居下來。秦代,杜姓中有位名為杜赫的人被賜食邑於南陽衍邑(今南陽一帶),在當地發展成為大族。南北朝時,一支自邊疆地區入居中原的少數民族獨孤渾氏在北魏改姓運動中改姓杜氏。
唐朝末年,杜姓中有位名為杜讓能的人任山南節度使,遇亂後遷居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市)。至南宋末年,其裔孫杜仁避元亂又遷福建同安安仁裏馬鑾鄉,譜稱馬鑾杜氏始祖。至於杜姓人的其他遷徙和分布,也大抵如此。
杜姓人在曆史上形成了京兆、南陽、漢陽三大郡望,也誕生了以“詩聖”杜甫為代表的一大批名人。此外,杜姓名人還有東漢名臣杜密、科學家杜詩、西晉政治家杜預、唐代宰相杜如晦、詩人杜牧、杜審言、學者杜佑、明代畫家杜瓊、回民領袖杜文秀、當代名人杜聿明、杜月笙、杜鳳瑞、杜孟模等。至於被造酒行業奉為鼻祖的杜康,相傳是黃帝時期的人物,以時代先後論,應該算是杜姓第一名人。
戴姓
戴姓是當代第54大姓,曆史上發源於今河南東部一帶,主要源流有兩支。其中的一支是由戴國而來,其舊址在今河南民權縣東。這一國家是在西周初年分封而來的諸侯國,國君姓姬,與周朝王室同宗。春秋時期,戴國國小民弱,並與較為強大的宋國為鄰,宋國滅掉。亡國後的戴國貴族為紀念故國,便相繼以國名為姓氏,改姓戴。
戴姓的另一支出自西周末年的宋國國君宋戴公之後。宋戴公是宋國的第11位國君,子姓,遠祖是商朝的建立者商湯,近祖是周朝初年被分封於宋的微子啟。他共在位34年(公元前799-前766年)。此時,犬戎為患,諸侯強盛,周朝統治即將分崩離析。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如犬戎攻入鎬京(今陝西西安)、殺周幽王,秦國被正式承任為諸侯等,都發生在他擔任國君的時候。到他去世後,他的長子司空繼宋國國君位,史稱宋武公,次子及以下的子孫則成為宋國貴族。其中的一些人為標明自己的血統所出,便以他的諡號“戴”字為姓。
上述兩支戴姓人,在發展中,以宋戴公的後代中姓戴者為正宗。數傳至戴雲升時,由宋國遷居譙郡亳州(今安徽亳州),其後世代留居於此,以“譙郡”為郡望。約在兩晉之際,戴姓人中的一支為避亂由亳南遷,渡江至廣陵(今江蘇揚州),稱“廣陵”戴氏。另有一些人居住在今山東半島某地,因這裏原是齊國故地,有濟與黃河交彙,這支戴姓人又以“濟會”為郡望。
至於居住在今山東臨清一帶的人,則以“清河”為郡望。
戴姓中的譙郡一支,傳6代至西漢中葉時,以文化知名,其中戴德還是當時著名的經學家。
他曾把傳世的《禮記》加以刪訂,編為85篇,被後世稱為《大戴禮》。此後,他的侄子戴聖亦精經學,又把他編訂的《禮記》進一步削減為46篇,人稱《小戴禮》,亦即現在的通行本《禮記》。由於二人學識廣博,貢獻巨大,後人為加以紀念,便以“注禮”作為堂號。從文字上看,戴姓的“戴”字共有18畫,舊時也有人以“18畫”代指戴姓。
戴姓曆史悠久,名賢亦很眾多。除“大戴”、“小戴”外,又有晉文學家戴逵、唐詩人戴叔倫、畫家戴嵩、宋詩人戴複古、元文學家戴表元、詩人戴良、明畫家戴進、清思想家戴震、畫家戴本孝、戴熙、文學家戴第元、史學家戴名世、當代風雲人物戴季陶、戴笠等人。
夏姓
夏姓是我國當代百家大姓中排名第55位的姓氏,其來源與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國家-夏朝有關。早在虞舜時期,夏部落的前身有崇部落活動在今河南嵩山一帶,其首領崇伯鯀曾幫助虞舜治理過洪水。鯀死後,其子禹繼位,繼續幫助虞舜治水,曆時13年,3過家門而不入,最後終於平定了水患,中原百姓也得以安居樂業。由於他功高無比,致使虞舜在臨去世時,遺命讓他繼承自己的位置。禹繼位後,又稱大禹或夏禹,初都陽城(今河南登封郜城鎮),再遷陽翟(今河南禹州),曾“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左傳·哀公七年》),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至他兒子啟時,便正式登上夏王之位,建立了夏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