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中國各大姓氏起源及主要人物(13)(2 / 3)

南北朝時期,在我國西部地區有焉耆國和且彌國,兩國的國王也都是龍姓人。

由上述可見,龍姓的來源是相當複雜的。在發展中,龍姓先後形成了武陵、天水、渤海三大郡望,出現了後晉工部侍郎龍敏、宋左武大夫龍大淵、畫家龍升、元經學家龍仁夫、明四川巡撫龍文光、廣西參政龍浩、太堂寺卿龍鷹、清內閣中書龍汝言、戲曲家龍燮、近代將領龍汝元、龍濟光、當代政治家龍雲、戰鬥英雄龍世昌等著名人物。如今,以人口多寡計算,龍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85位。

萬姓

萬姓出自姬姓,是周代諸侯王芮伯萬的後代。相傳,西周初年大分封時,有位同姓宗室被分封於芮(今陝西大荔朝邑城南),建芮國,為伯爵,成為周朝的同姓諸侯國之一。春秋時,芮伯中有位名萬的人在位,稱芮伯萬,他因不受生母芮薑喜歡,被迫遷居魏城(今山西芮城)。

他的子孫,後來便都以他的名字“萬”為姓。

此外,萬姓中還有一支,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代。春秋時,畢公高的裔孫畢萬在晉國任大夫,子孫貴顯當朝。後來,也以他的名稱“萬”為姓。

萬姓在得姓前後,主要在今陝西、山西一帶發展。後來,又形成了扶風、河南、槐裏三大郡望。其中河南郡望主要是指由鮮卑姓“吐萬”改姓而來的萬姓人。北魏時,鮮卑人入居中原以後,由於不斷與中原人民融合,原來的鮮卑姓氏的習俗也越來越不利於民族融合,於是在北魏孝文帝時,便在下令禁止鮮卑習俗的同時,也把鮮卑姓氏全部改為漢族的姓氏,此外還規定鮮卑人的籍貫通通改為河南(郡名,今河南洛陽)。當時,由於吐萬氏是鮮卑貴族中的一支,也被隨例改姓“萬”,同時注籍為河南人。這樣,萬姓中便有了河南郡望。

萬姓中曆代名賢眾多,其中尤以戰國時著作家萬章、東漢偏將軍萬修、北魏大將軍萬安國、隋朝音樂家萬寶常、唐代縣令萬齊融、宋朝畫家萬齊、元朝樞密使萬清、明代進士萬士和、萬元吉、萬民英、布政使萬衣、吏部尚書萬堂、禦史萬觀、名僧萬玉山、清朝文學家萬樹、經學家萬斯大、史學家萬斯同、近代革命家萬福華、當代國民黨軍長萬福麟,以及劇作家萬家寶(曹禺)、中共女省委書記萬紹芬等人最為著名。

今天,以人口多寡計算,萬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86位。

段姓

段姓主要有四支,其中的一支與我國古代大思想家老子(李聃)有關。據《史記·老子列傳》

記載,老子有子名宗,在春秋時期任魏國的將領,被分封於段幹(今址不詳),此後便以封邑之名“段幹”為姓氏。後來,魏國有段幹木、段幹子,齊國有段幹朋,都是他的後代。戰國時,段幹木的子孫西遷入關,在姓氏中又去掉幹字,單姓段。

段姓的另一支出自春秋初年鄭國的共叔段之後。史稱共叔段是鄭武公的次子,與長兄鄭莊公不合,被莊公封於京城,號曰京城太叔。後來,他在母親薑氏的幫助下打算推翻鄭莊公,由於事不成功,逃亡於共(今河南輝縣),又稱共叔段。他的子孫便留居於共,為了表示與鄭國王室的區別,便又以共叔段的名字“段”為姓氏。戰國時韓國的宰相段規,便是共叔段的後代。

段姓的第三支出自鮮卑族中。漢魏時期,鮮卑族部落大人檀石槐的後代段務目塵、段匹王單等人歸順朝廷,被朝廷委以重任,並讓他們世襲“遼西公”

之職,史稱遼西段氏。兩晉十六國時期,這支段姓人入遷中原,漸漸和漢族人民融合。隋唐以後,他們已與漢族人毫無區別,成為漢族人民的一員,僅在郡望上仍稱遼西段氏。

唐宋時期,在今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帶,白蠻出身的段世平建立了大理王朝,其子孫相繼統治這裏達317年(公元937~1253年)。白蠻也就是白族的前身,而段姓又一直是白族中的大姓之一。特別是大理王朝滅亡以後,有更多的白族人改姓段氏。如今在大理一帶,段姓仍是大姓之一。

上述四支段姓,是使段姓成為當今百家大姓中第87個大姓的主體。在發展中,段姓還形成了京兆、天水、武威、遼西等郡望,誕生了一大批各有建樹的曆史名人。如西漢時,段會宗是開拓西域的名臣。東漢時,段熲是朝中名將。十六國時,段業被推舉為涼王。唐朝,段文昌、段成式父子相繼為文學家,段佐為名將。金朝,段成己、段克己也都是文學家。清朝,段玉裁是著名文字學家。民國初年,段祺瑞是北洋政府總理。當代,德德昌是中共紅軍名將。他們都在曆史上產生過一定影響。

雷姓

雷姓起源很早,相傳出自炎黃時期的原始部落時代。當時有一個方雷氏部落,與黃帝部落的關係較為密切。在黃帝正式成為部落聯盟長以前,曾娶方雷氏部落女子,生下青陽氏玄囂。

兩部落有了婚姻聯係,關係更為密切。後來,出自方雷氏部落的雷公還在黃帝手下擔任了官職。之後,方雷氏和雷公的後代便以雷為姓。

東漢明帝時期,原生活在我國西部地區羌族人中的一支-燒當羌被東漢朝廷遷到馮詡(今陝西大荔)等地居住,其中有一支姓雷的人因為勢力較大而與同族的黨、不蒙、鉗耳等姓極受優待,繼續保持了原有的地位和勢力。這支雷姓人便在馮詡一帶發展,在南北朝以後又與當地的漢民族融合在一起。他們在東漢以後世代居住在馮詡,便以馮詡為郡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