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時,有位名為劉恒的人因父親遭受禍害,被侯姓人養大,便以所養之這有姓氏為姓,姓侯。
侯姓人的得姓淵源大抵如上所述。因為主要發源於今山西、河南等地,所以在早期也以北方中心發展、繁衍。漢朝末年,出自共叔段和侯宣多之後的侯姓人因故遷居上穀(今河北懷來東),子孫世代留居,後來還發展成為當地的一個強宗大族,稱侯姓上穀望。這一郡望,直到今天還是侯姓中最為著名的郡望。
侯姓如今是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82位的大姓,其廣泛傳衍分布除有源流眾多等原因外,曆史上名人眾多也是一個不容視的原因。在這些名人中,如戰國時信陵君謀士侯嬴、漢代名臣侯霸、權臣侯覽、北朝大將軍侯景、隋代藝術家侯白、唐初大臣侯君集、宋代水利專家侯叔獻、名臣侯蒙、金代政治家侯摯、明朝航海家侯顯、名臣侯恂、情代文學家侯方域、侯涵、近代藝術家侯俊山、當代化學家侯德榜、醫學家侯寶璋等人,無疑都是最著名的。
邵姓
邵姓古作召姓,是周代召公的後代。據史書記載,召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周公的同胞兄弟。他在周朝初年被封於燕,因故留在朝廷,燕國隻由他的長子去管理。他在周朝初年是位手握重權的大臣之一,因功別封於召(今陝西岐山西南),為公爵,子孫世襲召公之位。他去世後,子孫也被稱為召公,在成、康、厲等王朝中擔任要職,曾為“周公東征”和“成康之治”作出過重大貢獻。至周厲王時,厲王暴虐無道,禁止百姓議論朝政,這時的召公虎曾以“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著名論斷勸諫他。數年以後,周朝衰落,強秦在西方興起,召公的封邑也被秦國吞並。失去封地的召公及其子孫為紀念故土,便在原封邑名稱“召”旁加上“邑”字,使二字合而為“邵”,並把它作為自己的姓氏。
由召公封邑而來的邵姓,在早期除召公外,又有邵穆公、邵武公、邵昭公、邵伯、邵廖、邵不疑等人。他們的子孫後來在汝南、安陽、博陵等地發展,稱邵姓汝南望、安陽望和博陵望。唐朝時,邵姓中出了位州刺史邵說。宋代,又有哲學家邵雍、名臣邵必、邵宏淵、邵煥、邵炳、名將邵興。明朝,有畫家邵彌、名宦邵捷春、邵元節、邵伯正、邵南、邵智、邵堅、邵寶。清代,有詩人邵大蘅、文學家邵齊燾、史學家邵晉涵、經學家邵懿辰、名臣邵大葉、畫家邵雲。近現代,有政治家邵力子、省長邵式平、作家邵荃麟等。
邵姓今天也與其他大姓一樣,分布較廣,人口較多。據1984年統計,邵姓人口在百家大姓中居第83位。
孟姓
孟姓的來源有兩支,其中之一出自姬姓,是春秋時期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代。魯國是由周文王之子周公旦的兒子伯禽建國的方國,姬姓。春秋初年,伯禽裔孫魯桓公有子名慶父,是魯國原國王魯惠公的孫子,在魯桓公時被分邦建氏,稱仲孫氏(仲,意排行第二)。魯桓公以後,魯國接連發生內亂,仲孫慶父也被卷入進去,後來出亡莒國。為逃避魯國人的追捕,他又將姓氏改為“孟孫”,稱孟孫氏。此後,他率子孫歸國,病逝於魯國邊境。他的長子公孫敖撫屍歸魯,後繼承爵位,仍稱孟孫氏。數年之後,孟孫氏又被簡稱為孟氏,這樣便正式有了孟姓。
孟姓的另一支出自春秋時期的衛國。據某些姓氏書籍記載,衛靈公有位庶兄名孟摯,孟摯的子孫後代姓孟。一些孟姓譜牒則說,衛襄公有位兒子叫公孟,公孟的子孫以“公孟”為姓氏,後來又省作“孟”。
孟姓盡管都是王公貴族的後代,但成為天下著名姓氏還是因為在戰國時期出了大思想家孟子的緣故。孟子名軻字子輿,初從孔子弟子子思受學,後全國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學說,為以後被作為統治者正統思想的儒家學說的形成作出過重要貢獻,是儒家學派中僅次於孔子的大學問家。所以,孔子後來被稱為聖人,他則被稱為亞聖,在曆朝曆代中享受僅次於孔子的待遇。
孟子以後,孟姓人又有所遷徙和發展,並且形成了“平昌”、“武威”兩大郡望。其曆代名人,在孟子以前有學者孟勝、勇士孟賁,孟子以後有西漢經學家孟喜、東漢才女孟光、三國名臣孟宗、夷族首領孟獲、唐代詩人孟雲卿、孟浩然、孟郊、名宦孟簡、五代後蜀國王孟昶、孟知祥、南宋名將孟珙、元代經學家孟夢恂、清朝戲曲家孟知舜、近代史學家孟森、教育家孟憲承以及當代女藝術家孟小冬等人。
今天,以人口多寡計算,孟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84位。
龍姓
龍姓來源不一,最早的一支與黃帝時期馴養龍的人有關。相傳,這位養龍人名為董父,因善於養龍和馴龍而聞名於世,還被黃帝賜姓為豢龍氏。後來,董父的後代世掌豢龍之職,至夏朝帝王孔甲時,又有一位名為劉累(相傳是帝堯的後代)的人向豢龍氏學習養龍的技藝,被賜姓為禦龍氏。以後,豢龍氏董父的後代和禦龍氏劉累後代中各有一支以職業為姓氏,姓龍。
大約在帝舜時,朝中有位名為“龍”的人任納言之官,專門負責“出納王命”。後來,“龍”的後代也姓龍。
戰國及秦朝時,原楚國故地有兩位龍姓人:龍且,項羽部將;龍未央,也是原楚國人。二人的祖先雖不明所出,但後代卻都姓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