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中國各大姓氏起源及主要人物(12)(1 / 3)

崔姓不僅在曆史上是最尊貴的姓氏之一,其姓族中也是名賢輩出。其中最知名者,有東漢政論家崔寔、文學家崔駰、書法家崔瑗、南北朝政治家崔浩、史學家崔鴻、書法家崔悅、經學家崔靈恩、隋朝學者崔賾、唐代詩人崔護、崔王景、名臣崔義玄、崔胤、宋朝畫家崔白、經學家崔子方、學者崔敦詩、崔敦禮,元朝書畫家崔彥輝、明代名臣崔呈秀、畫家崔子忠、清朝詩人崔華、經學家崔紀、學者崔述、詩人崔如嶽、名臣崔維雅、近代經學家崔適等。

康姓

康姓主要來源於西周武王弟衛康叔。他姓姬名封,在西周初年受封於衛(今河南淇縣),建衛國。他的封國原是商朝統治的中心地區,周王分封他時又賦予了他幫助管理、監督商朝遺民的使命,所以他在受封以後,能夠嚴格按照朝廷的指令辦事,把“殷民七族”治理得服服貼貼,周王便把他征調入朝,讓他擔任司寇一職。後來,他因公去世於任上,被周王賜諡曰“康”,以表彰他“勤政安民”的功勞。因此,他又被稱為衛康叔。他的後人中,由他的庶長子一脈相傳的一支,便以他的諡號為姓,姓康。

康姓中還有一些來源於我國古代西方的康國和康居國。康國和康居國位於今中亞地區的撒馬爾汗巴爾克什湖和威海之間,在我國古代被稱為西域。漢朝時,漢朝政府在這裏設置西域都護府,管理康國、康居國等西域國家。後來,康居國王派王子到都護府所在的河西地區聽候朝廷消息,這位王子便長期留住在這裏,子孫也留而不返,以後又遷居內地。為了在稱謂上與漢朝人相同,他們也以國名為姓氏,姓康。這支康姓人的後代還在中原王朝中獲得了官職,《梁書·康絢傳》中所載的康絢,就是這支康姓人的後代。

康姓人中還有一些是從匡姓改姓而來的。據《宋史》記載,宋朝初年,宋太祖趙匡胤在位,匡姓人為避諱而改姓康。此外,《隋書》也說,“突厥有康姓”。根據上述所記,可知康姓還有另外兩支。

在發展中,康姓在京兆、東平、會稽等地形成望族,習慣上被稱為康姓京兆望、東平望和會稽望。其曆代名人,在三國有航海家康泰、佛學家康僧會,唐代有藝術家康昆侖、節度使康承訓,南宋有學者康與之,元朝有劇作家康進之,明代有文學家康海,清朝有改革家康廣仁、康有為,近現代有藝術家康子林、名人康生、政治家康克清等人。

今天,以人口多寡計算,康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75位。

毛姓

毛姓出自西周王族。周朝初年,周武王把胞弟叔鄭分封於毛(今陝西岐山一帶),建毛國,為伯爵,史稱毛伯鄭或毛叔鄭。他在周成王時曾擔任司空一職,因司空是三公之一,所以他又被稱為毛公。毛公的後代後來世襲了毛伯的爵位,在今陝西岐山一帶發展,後來為與其他的貴族相區別,便以國名為姓氏,姓毛。

由毛公而來的毛姓人是當今毛姓的主體。此外,據某些毛姓家譜記載,毛姓中還有一些人出自周代某王的一位王子,因他曾被分封在毛邑(今河南宜陽一帶),他的子孫也以封地名稱“毛”為姓。

毛姓在得姓以後,迅速在關中和中原地區發展起來,有些人還遷居齊魯地區,並在當地發展成為望族。春秋時,魯國有研究《詩經》的毛亨和毛萇,時稱大、小毛公,他們所傳授的經書後來被稱為《毛詩》。此外,在戰國時期的趙國,有位名為毛遂的人曾自我推薦去做別人做不到的事,由他而來的“毛遂自薦”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秦漢以後,毛姓在西河、滎陽形成兩大郡望,後來遍布全國各地的毛姓都是由二望發展而來的。約在漢唐時期,一支毛姓人從中原地區遷居江西吉州龍城(今江西吉水),其後便在這裏發展繁衍。至元朝至正年間(公元1341-1370年),其中的一些人在毛太華的率領上遷居雲南瀾滄衛(今瀾滄縣),明朝建立以後,毛太華又率長子毛清一、第四子毛清四北上做官,居住在湖南湘鄉北門外緋子橋(今湘鄉火車站附近)。十餘年後,毛清一、毛清四又遷湘潭三十九都(今韶山),並最終在此定居下來。不久,又有一支毛姓人在毛命傳的帶領下遷到這裏。從此,上述兩支毛姓人便在今湖南韶山一帶生息繁衍,辛勤勞作,默默耕耘,直到由毛太華下傳20代、500餘年,才出了位改寫曆史的人物——毛澤東。

毛澤東是古今毛姓名人中的代表人物,除他以外,毛姓中又有漢朝畫家毛晉、三國政治家毛王介、北朝名臣毛修之、唐代畫家毛婆羅、宋朝名臣毛友、毛洵、畫家毛信卿、毛義、毛允升、毛政、明朝名臣毛紀、毛愷、毛伯溫、毛鳳韶、毛節、畫家毛良、清朝藏書家毛晉、經學家毛奇齡、文學批評家毛宗崗、詩人毛遠公、民國名人毛人鳳、當代名人毛澤建、毛岸英等人。

今天,以人口多寡計算,毛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76位。

邱姓

邱姓又作丘姓,主要出自薑姓,是西周初年齊國的建立者薑尚的後代,薑尚的祖先則可一直追溯到炎帝。據史書記載,薑尚被分封於齊後,都於營丘(今山東臨淄),史稱齊太公。他的子孫中,有一些人以國都名稱為姓氏,姓丘。

北朝時,原生活在我國東北部的鮮卑人紛紛入遷中原,其中有些人分別姓丘林氏和丘敦氏。